尊敬的師父好!
各位同修大家好!
我從事明慧翻譯已有十七年了。有很多想與大家分享,儘管我對項目組的大部份人一無所知。雖然我們也許每天一起在網上學法,因為這個項目的特殊性,我們總是保持低調,也從未與別人分享我們做了甚麼。我非常感謝師父給我安排這一個特別的項目,我可以從中提高自己的心性,不是從矛盾中,而是從向同修,包括協調人,明慧作者,做潤色加工文章的同修,各位同修的學習中。尤其是我看到作者向內找時,我也向內找,就像點了一支蠟燭,黑暗消失了,我知道該往哪兒去、做甚麼、為甚麼我錯了。
一位西方學員送給我一幅師父的畫像
一位西方學員,雖然未曾見面,但在一個項目組很長時間,給我寄了一幅師父畫像。畫中師父從天上下來,帶來萬丈光芒。很久我才發現下面有「誓約」兩字。
這位同修並沒有注意到這個內涵,我不禁捫心自問,我兌現誓約了嗎?我想,如果我發誓做翻譯,我努力工作了嗎?我用心了嗎?還是只是在完成任務,完成每個月的最低指標?我查看我的電腦中的一個個文件夾,一個個文件,我做的怎麼樣呢?我覺的我做的很糟糕,我總覺得下一步有西方學員潤色加工,沒有想到翻譯的好是很重要的。
我剛讀了一篇「違背誓約的嚴重性」, 我意識到我們的誓約是為明慧翻譯,我應該好好兌現我的誓約。
我喜歡與不喜歡
我們當地有一個協調人,她總不參加集體學法,還總有原因。我盡力鼓勵她來參加集體學法。因為她很少參加,偶爾來了就是講講要做甚麼,很難讓學員參與。然後她說她在消業。當我聽到時,我首先的反應是,「你為甚麼總不聽我的?你不覺的你的安逸心太重了嗎?」 之後我意識到我的反應不對,一個修煉者不應有這樣的想法。我們應該總是帶著正面的想法對我們的同修。
她常說,「我不喜歡……」然後當她叫別的同修參與她的項目時,我聽到那個同修說,「我不喜歡這個項目,我丈夫也不喜歡……」
我剛好聽到她們的對話。我想,為甚麼學員們會對項目這麼挑挑揀揀?那不是師父安排的嗎?師父說:「將來專修弟子在寺院修煉要到常人中去雲遊。」[1]雲遊很苦的,我們能挑選我們喜歡的做嗎?
當我翻譯了一些文章以後,一些學員的文章使我向內找。師父說,「我經常跟大家說這樣的情況,就是兩個人發生矛盾的時候,各自找找原因:我這兒有甚麼問題?自己都找找自己有甚麼問題。如果第三者看見了他們兩個人之間有矛盾,我說那個第三者都不是偶然讓你看見的,連你都要想一想:為甚麼叫我看見了他們的矛盾?是不是我自己還有不足的地方啊?這才行。」[2]
所以,當我聽到有人說話不在法上,這是一個機會讓我找自己的執著。我是否經常說「喜歡」、「不喜歡」呢?我想到了一件事。
我最近參與了一個媒體項目,被邀請給一些文章審核。我建議應該寫一篇關於孩子濫用手機的文章,可是遲遲不見動靜。後來他們叫我審核一篇這個領域的文章,我心中有點不高興。我說,「內容與標題不符。結構與框架須大改動。我作為讀者讀了會生氣。」後來我在想,我的生氣從哪兒來呢。
那時已經快到下午六點,編輯給我短信問我審核的如何。當我發正念前,我很沮喪,為甚麼我被邀請到審核這個我不喜歡的文章。當我在發正念時,我認識到,我只是一個審稿者,我應該提供中性的審核意見,我又沒有做讀者研究,我沒有一個對消費者的系統了解,我如果能無條件服從,提供中肯的建議,不帶任何觀念才好。發完正念我檢查文章,標題已改了,內容也更新了,這下看起來很妥當了。
當一個同修在消業時
上文提及一個同修在消業,我第一個反應是她為甚麼不聽我。隨著我翻譯更多文章,我意識到不該有這樣的想法。
我應該總是保持正面的想法。有一次,我看到一個同修把東西舉得很遠才能看清,我就笑話他,「你為甚麼需要這樣呢?」他說,以前他看到另一個學員這樣,他也笑話那個學員。他說,「花不花,四十八。」到了四十八歲的時候,我也需要那樣做了。我意識到我不應該笑話人家。
有一個同修跟我分享了她的經歷。她看到一個同修的脖子上有像癬一樣的東西,她就對那個同修有負面的想法。後來,她自己的身體也有一個像癬一樣的,很癢,很難受,好長時間才徹底好了。所以,如果有問題,我們很有必要找自己我們的思想是不是正的。
修煉是嚴肅的,當同修出現消業狀態,我們應該更支持他們,不是批評或嘲笑。我們不能有負面的想法。最近我還意識到可能有另外的原因,如果一個同修或那個同修家庭被周圍同修當作模範而過分依賴他們,這樣舊勢力就有藉口迫害他們,因為我們修煉沒有參照。我還看到夫妻同修的關係很好,然後一個離世,這裏有情的因素。
這使得我更好理解一起做大法項目的情。我們應該互相支持,協調,完成我們的誓約,我們也應該修去這個情。由於情,我們也許會翻跟斗,甚至走到歧路上。我們這個項目不像別的項目,能遇到同修。大部份時間,我需要自己搞明白很多事情,沒有別人能幫助我。我是喜歡與人打交道的,所以這個項目幫助我修煉,去掉顯示心。
註﹕
[1] 李洪志師父著作:《轉法輪》
[2] 李洪志師父著作:《美國西部法會講法》
(二零二二年明慧部門法會交流稿)
English Version: http://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22/10/8/204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