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子皇孫們讀書的書房位於暢春園的「無逸齋」。從書房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這裏不講安逸。康熙在《庭訓格言》裏說:「凡人修身治性,皆當謹於素日。朕於六月大暑之時,不用扇,不除冠,此皆平日不自放縱而能者也。」就是說,大凡修身養性,都應在平時的一舉一動中有所體現,從日常小事做起。我在盛夏六月,大熱天都不扇扇子、不摘帽子,這是因為我平時就嚴格要求自己,不放縱自己,才能做到這樣。
「無逸齋」的一天
對於皇子們的學業,要求極嚴。康熙時常抽查皇子們的功課,檢驗他們的武藝。《康熙起居註冊》等書記載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初十日,皇子在書房「無逸齋」,一天讀書的情狀:
寅時(3~5時),皇子在書房讀書,複習前一天的功課,準備師傅到來上課。
卯時(5~7時),老師來到課堂(滿文的師傅達哈塔,漢文的師傅湯斌),開始檢查皇子們功課,開始背課文了。一字不錯,就可以繼續下面的學習,劃下一段的課文,繼續背。明天還要檢查。
辰時(7~9時),康熙下了朝就來到了「無逸齋」,開始檢查功課,主要是檢查背誦,和現在上語文課是一樣的,一上課就先檢查背誦課文。
巳時(9~11時),時值初伏,日已近中,驕陽似火。皇子們讀書的時候,是不許拿扇子的,要正襟危坐。開始練習書法,要求每個皇子每個字寫100遍。
午時(11~13時),進午膳。吃完午飯,就要繼續上自習──寫字。
未時(13~15時),皇子們到「無逸齋」的院子,開始了體育課,那兒有弓箭和箭靶,還要學習摔跤、武術等。
申時(15~17時),康熙又來到無逸齋,隨意翻書命題。諸皇子依次魚貫進前背誦、疏講。
酉時(17~19時),在「無逸齋」外面練習射箭。康熙令諸子依次彎射,各皇子成績不等。又命諸位師傅射箭。隨後,康熙親射,連發連中。
功課完了之後放學。這就是皇子們的一天。
康熙勤政 六十年如一日
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以來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安彊拓土,造福於民,被尊稱為「千古一帝」。從康熙開始,清朝的皇帝每天都要御門聽政,除個別情況,無一例外。即使在康熙十八年發生北京大地震,康熙照常早朝,御門聽政。
御門聽政的時間,原本春夏兩季是在早晨六點(卯時),秋冬二季是早晨七點(辰時)。對於許多年邁的老臣來說,為了參加御門聽政,每天三更半夜就得起身,早起趕往宮中。久而久之,御門聽政讓很多人吃不消。於是他們三番五次上書,希望皇帝能放寬御門聽政的時間。
面對大臣們的反覆懇請,康熙也妥善予以安排。每逢大雨雪或者酷暑嚴寒,確無應奏事宜,可以臨時請旨暫停聽政;年逾六十的老臣不必每天都來,可以間隔兩三天來啟奏一次。但是康熙本人因「聽政三十年已成常規,不日日御門理事即覺不安,或隔三四日恐致倦怠,不能始終如一矣」,所以仍然堅持每天聽政。
遇到緊急公事,康熙總是連夜批示,從不拖延。他反對「皇帝只管天下最重要的事,不必管一些小事」的說法,他公開宣稱:皇帝處理事情,一時不慎就會給天下造成麻煩;一時不慎就會給後世留下災難。不注意小事,就要危害大事。
康熙十五年(1676年)夏,由於黃河堤防失修,決溢頻繁,為了掌握黃河的第一手情況,康熙曾幾次親赴現場考察,勤奮研究。他乘船調查過下游的孟津、徐州、宿遷、邳州、桃源和清口等地。又親自到中游的山西、陝西、內蒙古、寧夏等地視察。還從橫城堡(今寧夏銀川市東南)揚帆黃河中游,歷時二十二天,航程數千里,「所至之處,無不詳視」。
在我國歷史上,關心水利建設的皇帝不乏其人,而能親自多次進行水利實踐,探究詳情、提出解決方案者卻不多見。
學者一日必進一步
康熙屢屢告誡後人,要精進用功,不可稍有懈怠。他說:「《易》雲:『日新之謂盛德。』學者一日必進一步,方不虛度時日。」《易經》上說:「日日更新可稱得上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或一種極高尚的品德。」喜歡學習的人應當天天都有所進步,才能不虛度光陰。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中講道:「世人皆好逸而惡勞,朕心則謂人恆勞而知逸。若安於逸,則不唯不知逸,而遇勞即不能堪矣。故《易》有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由是觀之,聖人以勞為福,以逸為禍也。」意思是說,世人都喜歡安逸,而不喜歡付出辛苦。但是我卻認為,只有持之以恆的勞作,才知道甚麼叫安逸。如果只是貪圖安逸,那麼其實根本就不能體會到甚麼是安逸,而當需要吃苦的時候,反而會承受不了。他認為,聖人都是把辛勤勞作看做是一種福氣,而把安逸看做是禍患。
康熙一生都以此自勵,從親政起到去世之前,除因生病、三大節、重大變故外,幾乎是沒有一天不聽政的。晚年回顧一生時,他感慨地說,自己在位六十一年,「孜孜汲汲,小心謹慎。夙夜不遑,未嘗稍懈,數十年來,殫心竭力,有如一日。」
縱觀康熙的一生,這話是恰如其分,沒有虛言。
康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修身治德,垂範後世,是中華傳統文化寶藏中一筆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English Version: http://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21/9/30/195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