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我看到師父講:「人念佛號要一心不亂的念,心裏甚麼都不想,把大腦其它部份都念木了,甚麼都不知道,一念代萬念,『阿彌陀佛』的每個字都能顯現在眼前。」[1]我就想了:既然一心不亂的念佛號都能修成,那麼一心不亂的背法也可以的。而一心不亂的背法,還可以解決學法不入心這個問題,是一種非常合適的方法。因為背法時為了記住每句話,思想肯定也不會溜號,這是由背法的形式所決定的。當我看到滿篇的文字而產生畏難情緒時,就會開導自己:你覺的看書容易嗎?可是要想做到入心也是不容易的;相比之下,背法不是更容易做到入心嗎?就這樣,我開始背法。
因為我是上班族,一般都是在下班和休班時背法。可能之前聽法、看書比較多,我用了大約二十天就背完了第一遍。開始背的很用心,一邊背一邊體會其內在的法理。我知道師父講的每一句話都是有原因的,細細體會每句話,很多意思都能琢磨出來。有時就像在展現一個個畫面。我在這種狀態下背法時,效果也是很好的:之前做項目時由於經常熬夜會大把的掉頭髮,但那一段時間我用手使勁捋一下頭髮,也不見掉下來一根;有時晚上沒刷牙,早上起來後會感覺牙齒很乾淨,用舌頭試一下,很光滑,好像已經被清洗過了;手心、手指等處經常會有一種熾熱的感覺。但有時起了急躁心,有了一種完成任務的心理,那麼背完後就會感到特別累,身體也沒有了那些好的狀態。
由於一些事情的干擾,我再背第二遍法時,已經是一年以後了。這個教訓讓我記住:以後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我背第二遍法時,速度明顯慢下來了。我不想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不能為了背法而背法,一定要心在其中,安下心來才能有所收穫。第二遍也有一些干擾,斷斷續續背了兩個月背完了。
等背完第二遍,我馬上對自己背第三遍有了新的要求和目標:我要把每一講從頭到尾不間斷的背下來。這樣就能做到把這部法完整的背下來了。
每個人的情況可能不同,所以不要攀比背法速度。這裏也不是顯示甚麼,只是非常後悔自己沒有珍惜時間,因為一些干擾而錯失了背法機緣。之前項目負責人也提醒過我,我都不以為然。現在唯有加倍彌補自己在學法上的缺失,沒有別的選擇。因為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將來負責。
第三遍背法,就是通背了。我把段與段之間連貫起來,對每一章節的結構終於有了一些更深的理解。以前有很多不明白的,不知道某些段落之間有甚麼關聯,或者某段話與標題之間有甚麼關係。因為讀法一般是很快的,沒有時間去思考,也就這麼過去了,現在想想好似囫圇吞棗、不求甚解。之前讀法可能注重的是局部,現在通背能從洪觀上體會法的內涵和深意。通背後會發現師父講的法非常嚴謹、邏輯性很強,其內在的原理非常深奧,層層疊疊,並非我們表面上看的大白話那麼簡單。
背法時還有一種體會,就是書中每句話的語氣詞、助詞都恰到好處。記得明慧網之前有同修寫過「這」「那」不太好區分,當你背著背著就會覺的本來就應該那樣寫,如果互換一下就不太順。背法時還會突然發現一些之前被忽略的話,現在看那些話才是重點。剛開始背法時腦子是比較渾的,也理不清頭緒,每背一次那些模糊的東西就會變的輪廓清晰一些,表面的間隔就會少一些。最後完整背下來後,會發現自己前後對一些法或同一段法的認識上竟然不太一樣了。
我背法時,是閉上眼睛,心中默背。基本上每句話在甚麼位置都是比較清楚的,狀態好的時候,每個字歷歷在目。有時漏了一句話,馬上就能夠知道,因為那幾個字的位置不在那裏。
我打算背完這一遍後,再這樣背幾遍,爭取以後跟正常學法一樣。這樣牢牢的把法刻在靈魂深處,隨時隨地都可以在背法中學法。
背法不是最終目地。熟記於心,融會貫通,用法理來指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一思一念,正心正念,溶於法中,同化大法,這才是我們的目標。師父講:「這還不算甚麼,那要煉到甚麼成度?要使人的身體百脈都在逐漸加寬,能量越來越強,變的越來越亮。最後使上萬條脈連成一片,達到一種無脈無穴的境地,整個身體連成一片,這是通脈最終達到的目地。」[1]我從中悟到我們學法也應該達到這種成度。
立志背法時,要克服畏難情緒,要對自己有信心,有恆心和毅力,一旦立下了目標,就要堅定的去做。排除誘惑和干擾,不管遇到甚麼困難,也不能改變自己的決心。當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後,就不會輕易的改變。
再說一下我個人的記性,其實並不算好,在學校讀書時,全班同時背某段課文,我算背的慢的,倒數吧。說出這個事情來,主要是希望同修要對自己有信心,其實每個人都有能力把法背下來。
背第三遍時,我感覺自己的記性有了很大的提升。以前我腦子挺糊塗的,有些事做了也不記得。而努力背法不但沒有把腦子累壞,反而使它更清晰了,腦容量好像也增大了。比如我以前在工作中連記住一個貨號都比較困難,現在連續記好幾個都不會忘,只要閉著眼睛默想一下,差不多就能說出來,就像印在了腦子裏一樣。而且還不亂,很有條理。這是我沒有想到的。
本文只是想用自己背法的經驗鼓勵同修,如果你正在因為學法不入心而苦惱,或正處於魔難中,那麼請不要過於擔憂和悲觀,可以試試背法,可能無意中就突破了困境。當然在背法時,究竟能領會多少,也不必太執著,只要知道自己心在其中就可以了,因為師父講過「無求而自得」[2]。
註﹕
[1] 李洪志師父著作:《轉法輪》
[2] 李洪志師父著作:《悉尼法會講法》
(責任編輯:文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