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忍大度 心胸豁達(3)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六年六月二十日】忍,並不容易做到,但是當遭遇人生的挫折和受到侮辱屈辱的時候,在得失榮辱面前,淡定從容、寬忍大度的理智應對,往往事情會出現轉機,開闢另一番景象。

(接上文

李忱隱忍知退 最終成就「大中之治」

唐宣宗李忱在即位之前,貴為王公的他卻不得不離京出走。公元820年2月,李恆(李忱之兄)被宦官扶上皇位,是為唐穆宗。四年後穆宗病逝,其子敬宗李湛接任,但他只活到18歲,駕崩後由其弟文宗李昂、武宗李炎相繼接任。在這長達二十年的時間裏,三朝皇叔李忱為人低調,不事張揚,但光王的特殊身份,還是讓他逃避不了被姪兒們猜忌、排擠的命運。公元841年,唐武宗登基時,李忱為避禍全身,便「尋請為僧,行遊江表間」,遠離了是非之地。在這期間,他大智若愚、言行謹慎、不露端倪。公元846年,忍辱負重的李忱終於再次回到宮中,登基為帝,成為歷史上頗有作為的皇帝。流落民間的非人待遇,使得李忱長期在民間閱世讀人,深知百姓的疾苦,他恭謹節儉,惠愛民物,用法無私,從諫如流。所以直至唐亡,百姓仍思詠唐宣宗,稱其為「小太宗」。

李忱勤於政事,孜孜求治,喜讀《貞觀政要》,整頓吏治。李忱努力仿效唐太宗,以「至亂未嘗不任不肖,至治未嘗不任忠賢」為座右銘。李忱在位時期是唐朝後期一段安定繁榮的時期,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之為「大中之治」。

李忱在登基為帝之前,面對紛繁複雜的環境,他能忍辱負重,避禍修身;他養精蓄銳、忍耐克己,躲過了殺身之禍。這使得李忱最終有機會登上大位,成就一番功業。沒有李忱的隱忍知退,就不可能有後來的「大中之治」,可見,忍耐退讓對於個人修身方面是多麼重要啊。

(待續)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