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的智瀅真(Jenny Zhi) |
智瀅真是「騎向自由」(Ride to Freedom)的成員之一。二零一五年六月一日到七月十六日,她與隊友們從美國洛杉磯出發,騎行三千英里,到達美國首都華盛頓DC。通過這一活動,青年騎手們呼籲全世界關注中共對法輪功的迫害並關注被折磨致死的法輪功學員所留下的遺孤。這些青年騎手們都是法輪功修煉者。對法輪大法的信仰和對良知的堅持使他們走到了一起,啟動了這一項目。
回首近一個月的旅程,出生並居住於密歇根州底特律地區的小智說:「騎車部份比期待的要簡單。日常生活部份比原來想像的還要艱苦和不方便。我們都習慣了每天住在空調房裏,吃著美食。但在路上,有時候上廁所都很不方便。晚上要打著手電筒,還有很多蚊蟲。」
善待隊友
除了生活上的不便,還有對個人修煉提高的考驗,也就是法輪功學員常說的「心性。」小智舉了兩個例子。
第一個是如何善待自己的隊友。有一位隊友因為學校日程的關係在六月十九日中途加入團隊。這時候,其他隊員已經經歷了近三週的歷練。當她看到這位比自己年輕兩歲的隊友拖拖拉拉,還沒有進入狀態時,她感到很不耐煩,甚至說:「你如果不能幫忙,幹嘛參加這個活動?」
另一位隊友提醒她說,我們不應該這樣對待別的修煉人。其中一位說:「你想想我們的師父從來不這樣對待我們。他不會因為『如果你不能精進,那幹嘛來修煉?』而不管我們了。」
小智覺得很有道理。她開始為這位隊友著想:他年紀小兩歲,當然玩心重一點。可是他很用心騎車,想趕上大家的進度。他已經很努力地在做。從此以後,她再也沒有數落過他。即使偶爾有點不耐煩,也都留意他的優點,並管住自己的嘴。
克服傷痛
第二個例子是克服困難。六月二十二日在堪薩斯州境內,小智在騎車過程中不小心摔了一跤。這一跤摔得不輕:她摔在石子路上。一塊石子切入了她的腿,並剝離了相當於小拇指指頭大的一塊肉。「非常疼。我當時很吃驚,完全沒有想到。第一天我心情很不好。我覺得我拖了大家的後腿,因為很多隊友都要停下來照顧我。但是同時我又覺得自己受傷了,因此期待別人照顧我。」
七月十七日,法輪功學員在美國首都林肯紀念堂前舉辦了一個音樂會,幫助更多人了解十六年來迫害的真相。智瀅真參加了這一活動並發言。 |
第二天是後勤日。騎手們沒有騎車,而是維修自行車和補充其它的日用品。許多隊友都來照顧她,幫助她整理睡袋等。有一位隊友說:「Jenny,你應該可以照顧自己。」小智沒有因為隊友提出的高標準而不高興。相反的,她同意隊友的想法。從此以後,她對隊友們說:「你們不用幫我。我自己來。」受傷後的第四天,她又開始與隊友們並肩騎行。
通過改變自己來改變環境
旅途剛開始時,媒體報導很少,她說自己有點洩氣。但是她沒有懷疑過這個活動的意義,只是和大家一起找自己的問題,有沒有甚麼地方沒有做好,導致沒有媒體報導?怎樣才可以達到最初的目標:讓更多的人了解法輪功被迫害的真相並給予他們幫助法輪功學員遺孤的機會?
小智發現,答案來自法輪大法。
她和隊友們堅持幾乎每天學法。剛開始的時候,因為行程的變動和時間的把握還有待提高,他們有時候錯過了學法。比如有兩天時間,騎手們每天都在高速公路上碰到了警察。第一天,警察主動提出護送他們。第二天,警察讓他們下高速。
小結兩天的差異,小智說,第一天大家以集體學法開始了一天的騎行。第二天,由於時間的把握,早上沒有學法。她說,是學法幫助她們保持純淨的心態,這樣才能幫助路上遇到的人們了解法輪功被迫害的真相並伸出援手。從此,他們堅持每天至少一小時學法和一小時煉功。逐漸的,媒體報導越來越多,他們得到的關注也越來越多。
向他人講述法輪功在中國所受的迫害及孤兒的悲慘遭遇,也就是法輪功學員說的「講真相」,幫助小智走出內向和害羞。她說,在「騎向自由」之旅以前,她很少講真相,擔心別人覺得她奇怪。但是,在旅程中,她和碰到的幾乎每一個人講法輪功。
她特別記得,隊伍在芝加哥停留期間,有兩個小時在近市中心的華麗一英里(The Magnificent Mile)購物區和路人互動。路人紛紛以自拍合影的方式支持法輪功學員反迫害。在兩小時內,團隊共收集了一百八十多個自拍。「很多人支持我們。他們也和我們分享他們的觀點。」
二零一五年七月二十日中午,法輪功學員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門前舉行集會,呼籲國際社會制止中共對法輪功的殘酷迫害。智瀅真參加並發言。 |
中國傳統文化是生命中獨特的一部份
小智九月份就升高二了,二零一六年將讀大學。她對計算機和藝術感興趣,所以想就讀平面設計或人工智能方面的專業。
她就讀的高中有三分之一的華人學生。她說,很多在美國出生並長大的華人同學(ABC)都想遠離自己的中國背景,不想學中文,也不關心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我和他們不同,因為我確切知道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歷史有多麼輝煌。我非常喜歡。有時候,他們會跟我說:『Jenny,你在這方面真奇怪。』但是我覺得這是我生命中獨特的一部份。」
這和信仰法輪功也有關嗎?「當然。」
English Version: http://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15/9/6/152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