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智」
智,從日從知。知謂通曉事理,通曉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為智,也就是知。其本義作「智知也,無所不知也」,即智慧之稱。其義有:智慧,聰明曰智,愚之對,如《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謀,巧思曰智,如《晉書﹒賈模傳》「深沉有智算」;有才氣者曰智,如《孔叢子》「師賢友智」;知識曰智,如《孟子》「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行事需智慧,識人需智慧……因此,很多人都希望擁有智慧,做個有智之士。然而,甚麼才是真正的智慧呢?古人云:「逢昏不昧,智也。」遇事不昏昧,是智慧。若堅固執著,心量狹隘,就易遇人不識,遇事不辨。心中有了智慧,自有明亮的慧眼,明辨是非,辨識善惡,趨吉而遠禍。智慧,人人本有,一旦被慾望、習氣、情緒等障礙,就無法顯現。故「利令智昏,欲令智迷」,人生的諸多不幸,莫不由此貪慾而起,一旦迷失自己就極易被境遇左右,犯下錯誤,喪失理智,做出後悔莫及之事。因此,時時要保持理智清醒的態度。
智者內心清澈明朗,通達事理,面對各種外在物慾的誘惑,嚴守道德的約束。智者,亦有過人的勇氣,敢於面對困境,在困苦艱難中,所思的不是退縮埋怨,而是奮發向上精神,衝破難關。「智者不妄為」,智慧之人不會胡作非為,因為知其後果,故不能為,亦不敢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者能知人,更能善體人意,知彼知己而不惑。智者,永遠謙遜待人,深知廣闊的胸襟,是和諧人際關係的基礎,謙遜流露出的是智慧的言語,優雅氣質與風範,讓人願意與之親近。
智者不惑,靜者生慧。《論語》雲:「有求皆苦,無慾則剛」,做到無求不爭,順其自然,心就能靜。靜是一種安詳平和,是一份圓融的心境,靜中能領悟世界的神妙並與萬物相契合,靜中蘊含無限生機,可以獲得智慧靈感,所得有所悟,故「靜思則通」。聖賢之道,無不充滿智慧,使人看得更遠。《中庸》雲:「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古人認為深入學習聖賢的教誨,並在生活中力行,是增長智慧的方法。
人生如果沒有智慧的引導,也會跌入黑暗痛苦。但如何才能走好自己人生的光明大道,可見,在一切境界面前,懂得甚麼該做、甚麼不該做,活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實在是太重要了。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在邪思雜念的污染中,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依理行事,心地光明磊落,切莫迷失方向、踏上險道而不自知,因為,只要有纖毫對事理的不明,就易踏上人生錯誤的第一步。遵循天理而向善,通達明瞭宇宙人生真相,這才是明理、智慧的人生。
(六)「寬」
寬:從宀莧聲,本義作「屋寬大」解(《說文》),故從宀。又以莧音桓,從免足,苜聲,為細角之山羊,性喜寬野,今有室足以容莧,可見其寬廣,故寬從莧聲。其義有:仁厚曰寬,如《左傳》「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大而有容曰寬,如《易經》「君子……寬以居之,仁以行之」;宥,原宥曰寬,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鄙賤之人,不圖將軍寬之至此也」;愛,愛惜曰寬,如《禮記﹒表記》「以德報怨,則寬身之仁也」;闊,廣闊曰寬,如《張祜﹒送韋整尉長沙》「雲水洞庭寬」;器度大曰寬,如《論語》「寬則得眾」。
寬者,永遠能容。厚者,恆久不薄。人生諸多時候,因為心地不寬,所以常感難有容身之地。其實,若能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人生,看宇宙及大自然,就會發現到,就因為自己的心地不寬,才有設限,因此窒礙難行;就因為自己的視野短淺,所以看不到遠方,見不著上下四方,因而做錯,或判斷失誤。所以寬廣的胸懷,開闊的眼界,可以使人正視周圍的一切,跳脫各種侷限。
舉目方知宇宙寬。當人站在高遠處,或眺望遠山,或眺望無垠的大海,就會真實感受到宇宙的寬大,而覺察個人的渺小。此刻,個人種種,也將隨著藍天大海的寬闊而化為雲煙。若抬頭仰望那寬廣的天空,靜觀這氣象萬千的大自然,無一不是覆在廣闊的天地中,那麼宏觀的宇宙,就在身邊、就在眼前,省思著與自己的對比,就會看見自己的胸懷,原來是那般的窄小,故古人常說:「量大福大。」就是告訴人們要開拓胸懷,有包容一切之氣度,福分才能廣大。
孟子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歷代仁人君子常拿這兩句話自勉要像孔子那樣不斷攀登,以不斷開闊眼界,昇華境界,向上,再向上,以達精神之山的峰巔。登高方能望遠,在這不斷攀登中,人的襟懷也不斷昇華博大。因為孔子自己就是一位仁者,他一覽天下時,油然想起仁者的心胸就像巍然屹立的泰山,泰山為五嶽之首,它那闊大雄偉的風姿象徵著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推崇的聖賢人格品德。
心底無私天地寬。所以,學習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放下自我,才能擁有寬恕胸懷,成就更加開闊的器度與心量。人與人相處,貴在坦然。待人太嚴苛,讓人不敢親近,故阻礙了與人良好的互動;不能寬以待人,周圍人則將漸漸離去;嚴厲苛責,則處處充滿荊棘。故古人云:「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心地寬厚,才能處眾容眾得眾。從寬廣無際的心地出發,才更懂得知恩、感恩和報恩。在感恩之外,還能遍施、普施,仁愛他人和萬物,才會有與天地萬物共存共榮的安穩祥和,才會走出一條越來越寬的光明大道。
把握「寬以待人,嚴以律己」的心境。嚴以律己是一種力行道義、修身重德的美好人格特質;寬人,就是待人寬厚、仁愛。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孔子倡導忠恕的道德原則,即有寬宥、容恕的心地,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朱熹說「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指凡事要推己及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即君子對自己要嚴格要求,而對於他人,則要寬以待人。只有具備豁達的心胸和容人的雅量,才能給人以溫暖、感化和醒悟。因為這是善的力量,它可以觸動生命的本質,可以解體一切不正,可以無所不包和無所不能,正如哲人所說:比陸地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寬廣的是人的胸懷。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