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文化】嚴於律己 仁者風範(下)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二年九月四日】(接上文

敬天愛民

康熙認為,君子修德,在於知敬。知敬,首先就是要虔誠敬天,對上天要有敬畏之心。他說:「朕自幼登基,凡祀壇廟、禮神佛,必以誠敬存心。」他對祭天禮儀極為重視,每年要兩次親臨天壇祭天:農曆正月十五日,至祈年殿舉行祈谷禮,祀上帝保祐五穀豐登;在冬至,至圜丘壇感謝天帝的保祐之恩。

康熙即位後,只要出現旱情,就親往天壇,為蒼生祈福。一次,他對皇子及大臣們說:「昔年曾因乾旱,朕於宮中設壇祈禱。長跪三晝夜,日惟淡食,不御鹽醬。至第四日,徒步到天壇虔誠祈禱。忽然間油雲密布,大雨如注。再步行回宮後,水滿雨靴,衣盡沾濕。……朕自謂精誠所感,可以上邀天鑑。」每當天下發生災禍時,康熙常視為對當政者的警示。比如康熙十八年發生地震,他下詔說:「朕躬不德,政治未協,致茲地震示警」,因此要求臣下自省,廉潔。康熙二十六年,天下大旱,他下詔說,都是由於自己缺少道德「不能上格天心」而造成的。

康熙熟通佛道經典,說:「人生於世最要者,惟行善。聖人經書所遺,如許言語,惟欲人之善。神佛之教亦惟以善引人。以正理度之,神佛者皆古之至人,我等禮之、敬之,乃理之當然。」指出儒釋道三家都是教人向善,神佛皆是古代的至人,「禮之」、「敬之」理之當然。他以佛道思想善化民眾,如他頒發《老子》一書,令官員學習並認真體悟。他不強調表面外在形式,說:「敬重神佛,惟在我心而已。」康熙採取三教並蓄的做法,三教在當時都佔有重要的地位,這在紫禁城的文化精神中也體現出來:如乾清宮堂皇正大,有康熙親書楹聯:「表正萬邦,慎厥身修思永;弘敷五典,無輕民事惟難」,體現了儒家敬天法祖和寬仁、愛民的思想;欽安殿供奉元天上帝,天穹寶殿祀昊天上帝,還有多處神祠,如康熙題太極殿楹聯:「以仁義為巢鳳儀阿閣,與天人合機像供宸居」,這些都體現了道家精神;紫禁城內還有多處供奉佛像的殿堂,如康熙題崇敬殿楹聯:「蓮花貝葉因心見,忍草禪枝到處生」,題樂善堂匾額「意蕊心香」,這些都體現了佛家意境。

《大學》曰:「為人君,止於仁。」康熙以民為本,在位期間為百姓造福無數,愛民,恤民,察民,施惠於民的思想和政策比比皆是。他不僅自己體恤百姓,還要求官吏要愛民如子。他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各級官員紛紛效仿,愛民惠民,清廉之風蔚然而成。康熙朝清官、名臣舉不勝舉,他們皆有君子之風,深厚的道德素養,兩袖清風,深受百姓愛戴,如於成龍、張伯行、陳瑸、彭鵬等等。《清史稿》記載:「時天子廣厲風節,群士慕效,吏治丕變。循吏被薦膺顯擢者,先後踵相接。」康熙明察是非曲直,從不聽信讒言,使貪墨之徒沒有市場。

康熙注重恢復和發展生產,與民休養生息。屢次申令停止圈佔土地,又蠲免錢糧達五百四十五次之多,計銀十五億兩。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將全國人丁稅固定下來,減輕農民負擔。他水利知識豐富,六巡江南視察河工,對每項水利工程都能作出具體指示。多次親自參與治理黃河、運河,自己究心於治河歷數十年,以解除百姓水患之苦。當時的國民生產總值在相當長的時期佔全世界的百分之五十一,百姓安居樂業,各地五穀豐登。

康熙重視道德教化,說:「治天下者莫急於正人心,厚風俗,其道在尚教化。」他頒發了著名的《聖諭十六條》,涉及到社會、人生、人際等多方面的道德準則,內容十分全面,凝集了中國傳統價值觀的精髓,包含價值取向如忠孝節義,仁義禮智信等等,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使傳統文化中恪守「天理良心」、「仁愛」等理念得以彰顯。《清史稿》記載:「久道化成,德洋恩普,黃童白叟盡樂恬熙,僻壤、荒陬咸知親遜。」

康熙嚴於自律。他每天堅持御殿聽政,除因生病、三大節、重大變故外,幾乎是沒有一天不聽政的。他也注重小事上的修為,「凡人修身治性,皆當謹於素日,朕於六月大暑之時,不用扇、不除冠,此皆平日不自放縱而能者也。」他時時處處以勤邦儉家的上古賢君為榜樣,學習堯的「茅茨不剪、採椽不斫」、禹的「卑宮室,薄衣食」,恤民節儉,自覺地過著簡樸寡欲的生活,他所常住的暢春園「垣高不及丈,簡潔而樸素」。一次,四川松威道官員奏請從四川酌量停減運送楠木,康熙對此明確表態:「川民鮮少,移送楠木最屬艱難」、「蜀中屢遭兵燹,百姓窮苦已極,朕甚憫之,豈宜重困?且今塞外松木大而可用者甚多,若充取殿材,即數百年可支,何必楠木?」大臣們感佩地說:「皇上仁慈節儉,遠超前代,雖茅茨土階亦所安然。」康熙文治武功,功績卓著,但他非常謙遜,八次辭群臣為他上尊號,說;「若侈陳功德,加上尊號,以取虛名,無益治道,朕所不喜。」

來中國的法國人白晉,在給法國國王的信裏介紹康熙的品格說:「他天賦極高,博聞強記,智力過人,明察秋毫。他有經得起各種事變考驗的堅強意志。他還有組織、引導和完成重大事業的才能。所有他的愛好都是高尚的。他公正無私,任人唯賢,這表明皇上平素對於臣民的仁愛之心。此外,當某省發生嚴重災荒時,從他內心中表現出來的異常憂慮,充份說明他作為一國之主的強烈責任感。」康熙身後謚號為「仁皇帝」,這個「仁」字,恰恰是康熙一生為人、行政的一個顯著特點。《清史稿》稱讚他說:「聖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聖學高深,崇儒重道。幾暇格物,豁貫天人,尤為古今所未覯。而久道化成,風移俗易,天下和樂,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後世想望流連,至於今不能已」、「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