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從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得法後,經歷了個人修煉與助師正法的過程,過程中都是聽了師父的話,做到以法為師,堅持實修,才從風風雨雨中走到了今天。在此談幾件實修的小事,與同修交流。
二零零一年十二月,我在這場迫害中被迫流離失所。協調人讓我先做點瑣事,主要是多學法。二十天後,兩名同修被公安綁架,點上的重任就落到我肩上了。協調人讓我把庫房管起來,並協調當地資料。當時我脫口而出:「師父告訴我們,不存錢,不存物,建議儘快取消。」兩個月後,該庫房化整為零。
二零零二年四月初,我市大部份流離失所的同修被非法抓捕。其中,有搞電視插播和做真相資料的。多個資料點被破壞,沒遭到破壞的大家覺得也不安全了。當時,全市資料面臨短缺,我們壓力很大。但我們堅持集體學法、交流,決心迅速恢復資料點。大家牢記師父的教導:「如能橫下一條心,甚麼困難也擋不住,我說那就沒問題。」(《轉法輪》)當時,流離失所的同修僅剩二十幾人,再加上同修的大力支持下,大家整體協調,發揮大法弟子整體作用,又從新組建了四個資料點。我們的資料點,人員、設備、簡易物品三天之內全部到位,第四天能出真相資料了。
新資料點成立了,我們切磋交流,大家達成共識,吸取以往的經驗和教訓,堅持集體學法、發正念、做資料「三件事」並重。每天早上三點多集體煉功,發完六點正念以後,有做飯的、打掃衛生的、做資料的。我們做飯、打掃衛生都聽著大法歌曲或背《洪吟》,一到整點立即發正念,每個整點都發正念。很快,資料點的場越來越祥和,條理更清晰,井然有序。大家都默默的堅持著,一旦碰到同修之間有摩擦或干擾,我們不就事論事,先學法、發正念,摩擦、干擾就減少或沒了。兩年多,我們換了三次住房,每次我們首先把房子衛生搞好,房主滿意的說:「頭一次見你們這樣的,把房子擦的真乾淨。」點上的人員去的去、來的來,在我們點沒有一個同修出現過安全問題,更沒有損失過設備和資料,房屋都是租期到了才交給房主。
聽師父的話,要全面理解。我們資料點不依賴現代化工具,手機和傳呼很少用;必須辦的事,堅持腿勤,多走路,與其它資料點的人從不無故互串。第一次見面後,嚴格遵守約定,資料如期兌現;有特殊情況,請協調人帶話或代辦。在用手機或傳呼,從它們到我手時,就鄭重的告訴它們(指手機和電話):同化法輪大法是你們的福份,請你為大法好好服務。並給它們講講真相,再加上正念正行,真的很安全。
使用手機很方便,不理智時也會帶來不少麻煩,先後遭破壞的資料點,幾乎都是點上不能集體學法、發正念,互相之間摩擦很大,再加上不能對照法找自己,都指責別人。時間長了,漏洞百出,邪惡監聽手機後定位,再綁架,損失慘重,教訓深刻。
流離失所不久,我悟到,不能因為有迫害就長期在外,要聽師父的話,就得堂堂正正的修煉。首先創造條件,幫助建立家庭資料點,儘快實現資料點「遍地開花」。再建議同修找活幹,自食其力,邊工作,邊證實法,歸正自己助師正法的路。
二零零一年至二零零三年,邪惡迫害大法與大法弟子十分猖獗。我們也都摸索著前進的路。當時,無論協調人怎樣協調,我都用法衡量,符合法的事堅決去做,不符合法的,我學會善意的拒絕,以法為大,以法為師。那時,我市一個主要協調人,他希望流離失所的人多就好,理由是同修少忙不過來。我不認為流離失所的人多就好,而是大家都能聽師父的話,能歸正的歸正,達到絕大多數同修都能有一個堂堂正正的修煉環境。大道無形有整體,整體協調,整體配合,發揮大法弟子整體的作用,使上千條脈,上萬條脈,上億條脈連成一片,開創助師正法的環境。同時每個大法弟子在各自的環境中,堂堂正正的實踐真善忍。給眾生、給人類留下一部輝煌的歷史,這歷史一定是正法時期大法弟子助師正法開創的,那是大法弟子永恆的威德。經過兩年多的實踐,這個協調人更成熟了,我們之間的合作也更成熟了。
我市的同修做的非常好,在二零零三年上半年就實現了資料點「遍地開花」。下半年,我踏上了異鄉土地,做起了小生意。我先後賣過涼蓆、車坐墊,賣過水果、水泥,又賣過日用百貨和青菜。整天忙,從早忙到晚,十分辛苦。開始從早到晚也賺不了幾個錢,我沒有為賺錢少而發愁,而是利用開店這救度眾生的大好機會,抓緊講真相,派發真相資料。我常利用上菜、上水果的機會發資料,經常上大街派發真相資料。不知甚麼時候,小店營業額增加了。冬天,雙手反覆裂口子,劈柴時經常出血,我不在意,我把自己當成煉功人。同修給錢接濟生活,我不收;非收不可的,就用在做資料上。幾年來,做資料的錢與自己的錢分的一清二楚,同修的錢都用在資料上,吃飯、路費都是自己拿。
今春,在大法的指導下,在師父的慈悲呵護下,在同修共同協調整體配合下,我進一步放下執著,衝破人的觀念,信師信法,堂堂正正的回單位上班了。單位領導、同事及親友,改變了一些對我的看法。看來,聽師父的話,做到實修,走正大法弟子的路,對每一位大法弟子是一個長期的考驗,應該清醒的認識這一點。
(第二屆大陸大法弟子修煉心得書面交流大會交流稿)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05/11/4/66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