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以古為鏡:不可輕看誓言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零年九月二十四日】中國古代,起誓、發誓是非常嚴肅莊重向天地神靈表決心,請神佛見證自己的行為,賞善罰惡。

古人發誓一般手執枝條,發完誓後就折斷枝條,表示如果違背誓言就與枝條一樣受到嚴懲。

違背誓言萬箭穿心

《隋唐演義》《興唐傳》中有一則故事:秦瓊和表弟羅成互教對方家傳絕學「羅家槍」和「秦家锏」,並發誓互不隱瞞。

秦瓊起誓言說:「如有半點隱瞞,必吐血而亡!」秦瓊教到秦家絕技「撒手锏」時,因心生一念害怕表弟今後會蓋過自己,一晃而過沒有教全。

羅成立誓:「如有半點隱瞞,必死於亂箭穿身!」但教到家傳絕技時也是心生一念害怕表兄日後會勝過自己,結果,羅成在使到羅家絕招「回馬槍」時,輕輕一帶而過,瞞掉了絕招「回馬槍」。

雙方都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羅成在和蘇定方的一次交戰中,中了蘇定方的奸計,單人獨騎陷在淤泥河內被亂箭活活射死。百戰百勝的常勝將軍在23歲時就這樣應誓死於非命!

秦瓊晚年的時候,同尉遲恭比武奪帥印,在舉千斤鼎時累得吐血而死。

誓言非兒戲,即使秦瓊與羅成這樣的英雄豪傑,也因違背誓約受懲罰,一個吐血而亡,一個萬箭穿身。

誓言在天 兌現雙目失明

歷史上的「靖康之變」,宋欽宗趙桓與嬪妃、官員等上萬人被金兵俘虜北上。被俘的宋欽宗後來與金國達成和議,顯仁皇后將被放回去。臨走時,欽宗拉著她的手,哭著說:「我如果能夠南歸,讓我做太乙宮使我就心滿意足了,沒有其它奢望了。」

顯仁皇后說:「我回去後,如果不想法來接您,就瞎了我的眼!」這是顯仁皇后的承諾和誓言。

顯仁皇后回去後在高宗面前提過此事,見宋高宗沒有接回欽宗的意思,也不敢多說,這事就這麼不了了之了。

不久,顯仁皇后雙目失明,到處求醫也沒有治好。

有一個道士用金針在她眼睛上一撥,她的左眼睛就復明瞭。皇后非常高興,請道士再治好她的右眼,道士說:「您以後就用一隻眼睛看東西,一隻眼睛應驗您的誓言吧!」

口頭的承諾並非形式,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人的行動是要為自己的所言負責,天道神佛公正無私的監督人的一言一行,人人平等,沒有人間的高低貴賤之分。

兩皇子背棄誓言遭犁鋤之厄

《封神演義》中殷郊與殷洪兩位皇子,遵師命下山助周伐紂。下山之前殷洪向師父赤精子發誓說:「弟子若有他意,四肢俱成飛灰。」

殷郊也向師父廣成子發誓說:「弟子如改前言,當受犁鋤之厄。」廣成子將自己的各種寶器都交給殷郊。

下山後,殷郊和殷洪沒有助周伐紂,反而保紂伐周。哪知隨口應允便成真。

後來,殷洪絕命於老子的太極圖中,真的是四肢灰飛煙滅。

而殷郊也被幾大仙家夾在岐山之中,受犁鋤之厄。二者都應驗了自己所發的誓言。

赤精子和廣成子兩位仙人看到自己的徒弟受此惡果時,都於心不忍而落淚,有赦免搭救之意,但深知天意不可違,只能順天意而行才能得到老天的保護。

《封神演義》中申公豹向元始天尊發誓:如果他繼續違背天意繼續助紂為虐,就要以身塞北海之眼。當申公豹惡貫滿盈的時候也兌現了自己的誓言。

孫堅應誓死於刀箭之下

《三國演義》中,十八路諸侯聯軍進攻董卓。孫堅擊敗董卓佔領洛陽,在城南的一口井中得到傳國玉璽。但是孫堅不承認,在袁紹和眾諸侯面前起誓:「吾若有傳國玉璽,死於刀箭之下!」

後來,孫堅追擊劉表部將黃祖時,中了埋伏被亂箭射殺,死於自己的誓言中。

為四錠銀子遭雷擊

清乾隆五十七年六月,安東縣一孕婦生產,請接生婆前去接生。接生婆當晚在孕婦家留宿,第二天早上離去。

孩子的父親感謝神佛保護母子平安,去尋找枕頭裏存放的銀子,買祭品祭神還願。發現枕頭裏四錠銀子不翼而飛。因接生婆用過這個枕頭,丈夫去接生婆家詢問銀子的事,接生婆一口否認,並發毒誓:「我如果偷了銀子,就讓老天爺打雷劈死!」

沒過幾天,天空突然電閃雷鳴,一個霹雷炸響,就見村裏空地上有一個跪著被雷燒的焦黑的屍體,手上還捧著銀子,原來是接生婆被雷劈死了。

「天理昭昭不可欺。」誓言一出,已被記錄在天地之間。唯有存仁積善,兌現自己的誓約才能避開災禍。

解除毒誓

在讀書時,中共要加入其黨、團、隊的人,向黨旗、團旗、隊旗宣誓。入黨誓詞中有「為共產主義奮鬥終生」。入團和入隊的誓詞,雖然沒有直接這麼說,但都有類似的話。

這是一個毒誓,中共要求入黨、團、隊的人把自己的生命獻給它,為之奮鬥終生。中共黨徽中的鐮刀,代表毀滅、死亡。在西方文化中,只有魔鬼才拿鐮刀;錘子是石匠的工具;中共的隊旗中的五角星是撒旦魔教的標記。

人們對著黨旗、團旗、隊旗發誓的時候,就把生命獻給了魔鬼和撒旦魔教。在發誓過程中,人的拳頭是手心向下,手背朝天;手心朝下是對著陰曹地府在發誓。這就等於發誓把自己的生命交給了陰間的鬼。

只有退出中共「黨、團、隊」才能廢除曾經發過的毒誓,解除與魔鬼簽訂的賣身契約,從而得到神佛的保護。

選擇甚麼,人自己說了算,為了您和家人的平安與幸福,願您早日遠離魔鬼,做出明智的選擇!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