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之大用(下)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三年三月三十日】古代聖王制定禮樂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滿足人們的享樂,而是為了引導人們節制自己的好惡之情,從而返回到為人的正道上來。

為人的正道,就是聖王以天地之道為依據,給人類制定的一系列的道德、行為的準則、規範等。這就是禮。

禮與樂密切相關,相輔相成,樂正則禮正。舞樂感化人心、移風易俗之大用,是潛移默化的。舞樂正則人心正,人心正則行為正。人人各安其分,社會自然就安定。反之,舞樂亂則預示著人心的浮動與不安分,長此下去必然導致禮崩樂壞,社會大亂不治。所以,在春秋末期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疾呼:「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魯國的季氏八佾舞於庭,孔子氣憤的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佾是古代樂舞的行列,也是表示社會地位的樂舞等級與規格。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周禮》規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他卻用八佾。孔子對於這種破壞禮制的僭越行為極為不滿,因此,在議論季氏時說:「在他家廟的庭院裏用八佾樂舞,對這樣的事情也能夠容忍,還有甚麼事情不能夠容忍呢!」

八佾舞於庭,看似小事一樁,而其實質卻是在破壞維繫社會安定的禮制,關係到魯國以至於天下的安危,所以孔子氣憤不已。

與高雅的樂曲能感通天地神靈降示吉祥一樣,邪僻的音樂也會惹怒神靈而招致災禍。當初商紂王身為天子卻不尊天道,不聽與天地合其德的雅樂正聲,卻命樂師師延作長夜靡靡之樂,以致亡國。武王伐紂時,就連為紂王作曲的師延也抱琴投濮水而亡。

春秋時,衛靈公要去晉國,途中在濮水邊住宿。半夜時分,衛靈公聽到一陣琴聲,問左右,都說不曾聽到。衛靈公叫來樂師師涓,說:「我分明聽到有琴聲,問左右,卻都說不曾聽到。那情形好像是鬼神在彈奏。你替我聽聽,把它記錄下來」。師涓便端坐撫琴,邊聽邊記錄,忙了一夜。第二天晚上又練習了一宿。然後便隨衛靈公到了晉國。

晉平公設宴招待衛靈公一行。酒興正濃的時候,衛靈公說:「我來貴國的途中,聽到一種新樂,請演奏給您聽聽。」晉平公便讓師涓坐在晉國樂師師曠的旁邊演奏。師涓還沒彈完,師曠就手按琴弦制止說:「這是亡國之音,不能再彈下去了!」晉平公不解,師曠說:「這樂曲是師延作的。師延曾為紂王演奏這靡靡之音,後來武王伐紂時,師延東逃,抱琴投濮水而死。所以聽到這樂曲的地方一定是在濮水邊上。而最先聽到這樂曲的人,他的國家也一定會衰亡!」晉平公說:「我就愛好音樂,就讓我聽完吧。」師涓便一直彈到曲終。

晉平公問師曠:「樂曲中還有比這更感人的嗎?」師曠回答「有。」晉平公要聽,師曠說:「您的德義修為不夠,不可以聽它。」平公執意要聽,師曠只得彈奏。彈第一段時,就有十六隻黑仙鶴聚集在廊門口;彈第二段時,仙鶴們竟伸長脖子鳴叫,展開翅膀飛舞。

晉平公大喜,站起來給師曠敬酒。落座後又問:「還有沒有比這更感人的?」師曠說「有。從前黃帝曾用它來大會鬼神,如今您的德義修養不夠深厚,不可聽它。如果聽了,將招致災禍。」平公說:「我已經老了,所愛好的就是音樂,就讓我聽聽吧。」師曠無奈,只好操琴彈奏起來。彈第一段時,有白雲從西北天邊湧起;彈第二段時,大風刮起,大雨緊隨,廊瓦吹飛。左右大臣們一個個嚇的東奔西跑,四處逃命。晉平公嚇得匍匐著躲在走廊旁邊的房間裏。

此後,晉國大旱三年,赤野千里,晉平公也從此一病不起。

同是一首樂曲,黃帝聽之吉祥,平公聽之招禍。為甚麼呢?道德高低以及動樂的目的不同的緣故。高雅的音樂是君子用來修養道義的。黃帝以天子之尊、合天之德,演奏與天地同和的大樂來酬謝天地神靈,此乃天人合一的得道之舉,自然吉祥。而晉平公僅諸侯之位、道德尚不及諸侯,卻執意要聽與天地同和的大樂,用以滿足自己的耳目之欲。這種用合天之樂來快意一己耳目之欲的行為,非但無益於養義,反而助長了人的私慾妄念。這是對天地神靈的褻瀆,對大禮大樂的破壞啊!豈能不遭天懲!

荀子曰:「榮辱之來,必像其德」。吉祥、天佑與災難、天譴,都是自己的人心招來的。《黃帝內經》曰:「正氣內存,邪不可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假如晉平公能聽從師曠的勸告,節制人欲,修養德義,不作非分之想,恬淡虛無,精神內守,處處謹遵諸侯之禮行事,那只會得到上天的賜福保祐,又怎麼會帶累的晉國百姓也為之遭殃呢?

《史記﹒樂書》曰:遠古聖王之所以制定並推行雅樂,並不是為了娛樂人心,快意縱慾,而是為了治理好天下。端正教化都是從端正音樂做起的。音樂端正,人們的行為也就端正了。雅樂就是來動盪人的血脈,通流人的精神而調和端正人的身心的。雅樂的功能,就在於它對內端正人的心意,對外區分人的貴賤;在於用它對上侍奉宗廟祖先,對下轉化平民百姓。禮儀是由外表進入的,音樂是從內心產生的。因此,君子不可以片刻離開禮儀,片刻離了開禮儀,那麼兇狠傲慢的行為就會侵蝕人的外表;不可以片刻離開雅樂,片刻離開了雅樂,那麼奸詐邪惡的念頭就會侵蝕人的內心。雅樂是君子用來修養德行而防止淫逸的。因為淫逸的行為就是由於沒有禮儀的約束而產生的。所以聖王讓人們耳聽《雅》、《頌》之音,目視威儀之禮,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義之道。如此,君子即使整日與人交談,邪惡的東西也無由侵入他的身心了。

君臣上下、舉國百姓的言行視聽,都符合大樂大禮而天下不平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

註﹕主要參考書目:
【1】《十三經注疏》〈禮記﹒樂記〉
【2】《史記》〈樂書〉
【3】《論語》
【4】《莊子》〈秋水〉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