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漫談:周文王澤及枯骨 天下歸心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一年八月十三日】

【原文】
文王嘗行於野,見枯骨,命吏瘞之。吏曰:「此無主矣!」
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有一國者,一國之主。我固其主矣!」葬之。
天下聞之,曰:「西伯之澤,及於枯骨,況於人乎?」

【譯】
周文王姬昌,當初擔任西伯侯的時候,有一次到野外去,看見死人的枯骨,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就下令隨行的官吏,把這些枯骨妥善的加以掩埋。

那官吏說:「這些都是沒有人認領的枯骨,還管他們幹甚麼?」文王說:「管理天下的君王,就是整個天下的主人;治理一方的諸侯,就是他所管轄之地的主人。這些枯骨在我的領地上,我自然就是他們的主人了,怎麼能忍心看著這些枯骨,暴露於光天化日的山野之中,沒人掩埋呢?」於是,便命令官吏們,把枯骨給埋葬了。

天下的人聽到這件事後,都說:「西伯侯的恩澤,既然能推及到無主的枯骨,更何況是活著的人呢?」

【解析】
這個故事,見於《資治通鑑外紀》及明代首輔張居正《帝鑑圖說》。本文主要講述了周文王仁愛天下,惠及枯骨,天下人都來歸附他的故事。

周王朝的奠基人姓姬名昌,曾被商紂王封為西伯,故又稱西伯昌、伯昌、周伯昌,死後謚號周文王。在封邦建國的時代,「文王」的謚號只能贈給具有「經天緯地」功勛的統治者。文王即位,繼承其先輩的優良傳統,崇仁敬老,禮賢下士。據說,為了接待來訪的人,他常常忙到中午,還顧不上吃早飯,因此有識之士都願歸附於他。

相傳虞、芮兩個小國的君主,互相爭田,久而不決。後來他們決定一起赴周,請文王評斷。兩人進入周境,看到的是「耕者讓畔,行者讓路」,「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等種種謙讓之風,心裏既感動,又慚愧。他們說:「我們所爭的,正是周人以為恥的。我們是小人,不要再到君子的朝廷去獻醜了,去了也是徒取羞辱啊!」於是他們二人,悄悄出了周境,回去以後互相讓田,不再爭執了。

這一次周文王澤及枯骨的故事,被傳開之後,漢南諸侯們,都格外受到教益,紛紛前來歸附文王的,竟達四十國之多。後來,文王又在渭水之濱,訪得政治家姜尚,並封其為「師尚父」,從此如虎添翼。在紂王十九年時,文王伐崇侯虎勝利,把都城遷到豐邑。文王在豐邑建立一座靈台,還挖鑿了一個大的人工湖──靈沼。

後來,又歸附他的有三十國。至此,文王就取得了當時天下的三分之二。這個故事,就是「為人君止於仁」的典型,也就是帝王施行仁政的典型。所以,歷代的史家認為:周文王是一切治國之君主都應當效法的榜樣。

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多姿多彩的,在歷史的長河當中,統治者最重要的治國信條,就是要關心愛護百姓,重視實行仁政,來取得百姓的認同。而仁政最重要的就是仁德,這是對統治者個人品德修養要求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面。作為一國的君主,如果不能將恩德廣泛的施予自己的百姓,無法讓百姓感受到自己的仁惠,那麼,他就不能算是一個成功的明智的君主。所以,歷代明君都會在自身的品德方面進行修養,並且將自己的仁德,真正施予人民,使人民在生活中,得到切身的感受。

必須明確的是,目前統治大陸的中共是逆天叛道的邪黨,和中國歷史上的君王是完全不同的。中共竊奪的政權既不是民眾選舉,也不是像歷史上的君王那樣君權天授,所以中共邪黨的統治沒有絲毫的合法性。中共不僅沒有對上天的敬畏,不僅不施行仁政,反而叫囂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在過去六十多年的時間裏,造成至少八千萬中國人非正常死亡,並在過去十多年的時間裏,殘忍的迫害修心向善的法輪功學員。中共邪黨已經惡貫滿盈,必將受到天懲。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