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漫談:強調「治國必辨忠奸」的張九齡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一一年六月二十五日】張九齡(678-740年)字子壽,一名博物,唐代時的韶州曲江(今屬廣東)人。進士出身,屢官至右拾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副宰相),後被李林甫所譖,而被謫外任。他善詩文,有《曲江集》傳世。

張九齡所處的時代,是一個被史學家譽為唐王朝「開元之治」(713-741年)的盛世。唐玄宗在執政之初,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帝王。但是,他在後期即天寶年間(742-755年),卻已成為耽於酒色的人君。吏部尚書李林甫以宗室封為晉國公,勾結宦官把持朝政,監察御史楊國忠,也因堂妹楊玉環得寵,後封為貴妃,而權傾內外。

張九齡痛感奸人當道,朝政日非,多次上書言事,撰寫文章。他強調用人必辨忠奸!在《奏封侍中不可賞功》一札中,他沉痛地指出:「國家之敗,由官邪也!」為此,他以剛正耿直,著稱於朝廷,但卻遭到李林甫等人的怨恨和誹謗。

張九齡認為,忠奸是可以辨別出來的,「奸佞與忠良之臣,形相似而心不同也。」諂媚乖巧之徒,表面上效忠於朝廷,而實際上卻有奸宄之心。剛正耿直的人,雖然言辭直白,實出於安邦報國之誠。作為賢明的人君,要親賢臣而遠佞臣。他說:「相賢則國家平治,相佞則父子不保。」又說:「佞尤必去也,而賢乃可保。」(均見《遠佞第二章》)。像這類確具遠見卓識的言論,擲地真有金石聲!

張九齡在《親賢第一章》中,對於如何才能做到親賢這個議題,也是涇渭分明的。他說:「苟欲親賢良,不可不去讒媚也」;「苟欲親賢明,不可不去寵幸也」。這些表章奏疏,都是直指權奸,專門針對李林甫、楊國忠之流而發的。他不僅有識見,尤其有勇義!

另據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下)》說:張九齡見朝廷文武僚屬,都趨附於楊國忠,冀求得到富貴。而他呢?卻從不登楊家府門,致使楊國忠對他十分不滿。張九齡並不介意,他對好朋友嚴挺之等人,私下議論說:「今時之朝彥,皆向火乞兒,一旦火盡灰冷,暖氣何在?當凍屍裂體,棄骨於溝壑中,禍不遠矣!」意思是說,那些趨炎附勢之徒,就像乞丐一樣,有朝一日,是要大禍臨頭的。那時,這群附勢之徒,不僅禍國,也必害己。果然,天寶十四年(755年),以節度使安祿山、史思明為首的「安史之亂」爆發了。那些趨炎附勢之徒,都身敗名裂。至於楊國忠,則在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被士兵殺死。有不少的人,甚至於被滅族。為此,該文作者王仁裕接著說:「(張)九齡之先見,信夫神智博達也!」

張九齡是唐代的名相,他剛正廉明,忠於職守,主張不循資格用人,又設十道採訪使,以整頓吏治。後來,因受權奸李林甫所譖而罷相。但他恪守情操,不更名節。他在被貶謫以後曾作《感遇詩》十二首,其中一首寫道:

蘭葉春葳蕤,
桂華秋皎潔,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此詩借春蘭、秋桂,欣欣向榮的本性,和高潔的志行,表明自己的所作所為,不是為了求得某些權貴者的賞識。

他的《曲江集》中的許多詩文,均可作為從政的參考。至今讀來,猶令人滿口流香,心志純明。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