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無反顧跟師父回家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一零年十二月十六日】一九九七年我得了不治之症,被醫院判了死刑,後經人介紹開始修煉了法輪功。我第一次聽師父講法是從第七講開始聽的,可我一聽就明白了我所遭遇的一切不幸都是因為生生世世造下的業的緣故。

小時候我的身體就不好,膽子也小,不小心踩死蟲子或看到別人打死蒼蠅都嚇出一身冷汗;過年家裏殺豬、殺雞甚麼的,都得把我送到別人家,過後才能回來。九歲我失去了母親,開始了漂泊的生活,哥哥家、姐姐家、叔叔家,到誰家生怕惹人生氣,膽膽突突的過日子,後來想到了死,但是幾次都沒成功,總像有人保護著我一樣。學大法後我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修煉法輪大法一個月後,我的一身病不治自癒,感到了大法的神奇,丈夫、女兒也相繼得法,我每天堅持參加集體學法、煉功、洪法,沐浴在浩蕩的佛恩之中。

「七•二零」邪惡打壓如天塌一樣,心想這麼好的法根本不是媒體說的那樣,因此進京上訪。我遭綁架、拘留及勞教,由於各種壓力和法理不清,摔了跟頭,走了彎路長達四年之久。四年中,雖沒學法煉功可心裏知道大法好,也知道師父還在我身邊,在管我。

師父又給了我一次機會。二零零四年在同修的幫助下我又從新走回到大法修煉中。一回來我就在心裏默默跟師父說:「這次哪怕我修的慢也要踏踏實實,實實在在的走。一定要理性、嚴肅的對待這部法。」師父告訴我多學法、多發正念,就這樣我每天二十四小時除了吃飯、睡覺,基本就是學法、抄法、發正念、煉功。一個星期後,同修拉來了一車耗材到我家,讓我保管,我那時怕心重,思想業也重,時不時它會往我頭腦裏打出不好的東西,嚇唬我。我就背關於思想業方面的法並分清好壞,再積極主動去清除,並不斷學習師父給學員的文章《去除魔性》一文的評語:「認識的非常好。在對於思想業力的反映上和邪惡勢力給我們所製造的破壞,我們向人講清真相,都是在採取主動清除魔而不是縱容和消極承受,但思想和行為一定要用善的。」(《精進要旨二》〈評註一〉)可是我的怕心還是很重,出門不敢回家,回家又不敢出門,情緒壓抑。我實在承受不住,跟同修說:你快拿走吧!同修說:你讓我往哪拿?你家條件好,全家都修煉(那時別的同修家因邪惡的迫害家庭環境基本沒打開),再說這都是救人的東西,你怕啥!就這樣只好留下了,可天天還是提心吊膽。於是我就背《洪吟》。可沒幾天同修又給我搬來一台電腦讓我刻光盤,說同修等著光盤救人呢!沒人刻,就你有時間,就得你刻。當時差點把我嚇暈了,我一邊哭,一邊說:「你們當時告訴我甚麼都不讓我做,只要學法就行,為甚麼現在這樣?」同修說:「沒辦法,修煉就是這樣,就得千方百計救人。這是大法弟子的責任。」我只好把電腦裝在一個櫃子中,用完後用鎖頭把櫃子鎖上。那時我對「救人」還不太理解。

又過一段時間同修又拿來兩台激光打印機,讓我做資料,說:同修下屯急需用,讓我快點做。這下把我嚇得兩腿發軟,躺在床上一動不敢動,大氣不敢喘,好像隨時就會死。我丈夫和同修看我那樣,就跟我一起學法、切磋、發正念,並告訴其他同修為我發正念。就這樣,我一天天好了,也明白我為甚麼要學這部法,為甚麼要做這些事──助師正法,救度眾生,這是我下世前的誓約。

當我悟到這一點時,我就毫無怨言的接受了這些救度眾生的法器,並把電腦從櫃子中拿出來,在心裏跟師父說:「請師尊加持弟子,師父說甚麼我就做甚麼。您講的『朝聞道,夕可死』的法,我能理解,這法我學定了。」

隨著集體學法,法理一天天加深,心的容量也擴大了許多,怕心漸漸離我遠去。後來同修說,不能光做資料,還得講真相。我就從家人開始講,逐漸的對陌生人也能講了。晚上發資料,我看到資料都閃閃發光。因正念強了,刻光盤的速度,由五分鐘刻一張提高到一分半鐘刻一張,我知道這是師父在鼓勵我。我加大學法的力度,更加努力的做好三件事,還去幫助掉隊同修走回大法中來。在這過程中對照同修找到自己很多隱藏很深的私心,在法上歸正自己。有時受到干擾,就對舊勢力說:你不配管我,我有師父管,即使我有漏,有真善忍給我歸正,你強加給我的一切我都不要,我是大法造就的生命,你趕快離開我。再干擾你就得被銷毀掉。我這樣一說,干擾很快就消失了。我想這就是「正念」。

我的性格比較外向,有的同修問我,你怎麼沒有妒嫉心(其實我也有)?我說那可不是好東西,我能要嗎!江魔頭就是因妒嫉師父和大法而迫害大法及大法弟子,我能站在它那邊嗎?眾生在迷中甚麼也不知道,修煉的人誰有這顆心都得去掉。當我看到有的人對世間名、利、情看得那麼重,爭爭鬥鬥,我更加看透人世間的險惡和醜陋,促使我把人的一切看得更淡,更激勵我加快回家的步伐。

這就是我修煉過程中的一部份,過程中有苦有淚也有樂,有偏執,也有茫然和磕磕碰碰。但是有師在、有法在,大法弟子就無所不能。讓我神的一面神起來吧!慈悲一切、善待眾生,聽師父的話,認真做好三件事,義無反顧,跟師父回家。

個人體悟,如有不妥,請同修慈悲指正!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