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念
我過去連相機都不知道怎麼用,做新唐人媒體對我來說是「天方夜譚」由於瑞典做新唐人的少,同修鼓勵我參與,我當時也沒多想,不知天高地厚的就進來了。進來後馬上發現這個媒體是需要很強的團隊精神,就是我們的整體配合。這是最讓我頭痛的事,結果呆了一段時間,觀察觀察,當然都是人的觀察,發現不好配合,看看這個不能守時,那個這麼頑固,考慮了一段時間,找個不懂技術的理由,還是撤了吧,隨後就在組裏正式宣布不做了。
大家再三的挽留我,鼓勵我做下去。經過一段時間的讀法,我認識到媒體在世人中、在正法中的作用。邪黨不就是二十四小時用媒體造謠攻擊法輪功的嗎,我們為甚麼不利用媒體把真相告訴全世界呢?我感到了作為一名正法時期大法弟子的責任,最後我決定留了下來。
我不會電腦,攝像機從沒看過,我就從零開始,碰到懂技術的學員就問,就學。一天,同修和我說,從中國進口到瑞典的毛巾有毒,這是新聞點應該報,你敢不敢做?我心裏突然感到很慌,我自己既沒攝像機,也從未獨立拍攝過,怎麼辦?但我感到此事應該曝光。於是我沒多想,騎上自行車到同修家借來了攝像機來到採新聞地點拍攝。拍攝完後,記者問我怎樣,我發現自己渾身大汗,自己都不知道有沒有圖象和聲音。回家一看圖象和聲音都有,效果還不錯。我知道這是我有正念,師父幫助我做的。
開始做新聞時,同修來晚了我很生氣,有時發脾氣,但每次都後悔,我發現這一執著已經是我修煉的大障礙,是我們在配合中的一塊大石頭。有時覺的算了,還是不要見面了,不做了,但這時我腦中總是出現這樣的聲音,「你不幹了誰高興,魔高興」。我驚醒了,我決定修去這一執著,因為我知道那是魔性,是修煉人一定要去的。
我從忍住不發火開始,過程很辛苦,有時憋的好像五臟六腑都要炸了,很難受,但總是開始忍了。在師尊的點化下,在堅持學法的過程中,我提高很快。我悟到,我的生氣就是魔性大發、自私的表現,我要和同修靜心交流,達到整體提高,只有整體提高上來,才能做好我們要做的。這樣我們每次做新聞時都是交流的好機會,我們達到了配合越來越好,自然效果就好。
現在我們整體配合意識很強,已經形成了一個不錯的團隊,大家出發前互相提醒,從法上提高很快,我們已經能夠比較穩定的給台裏提供新聞。我自己也在同修不厭其煩的一遍又一遍的指導下,學會了從拍攝到剪輯的整個過程。當然我還有很多東西要學。
二、責任
作為一名正法時期的大法弟子時時感到責任重大,我們的一言一行都牽扯到眾生的救度與否。我們在常人中有家庭、工作、孩子、朋友及社會活動。我感到選擇甚麼很重要,如果念不正就會被邪惡鑽空子。
做一條新聞從拍攝採訪到而後製作,對我們來說很花時間,一出去就是一天。有時回到家又餓又累,有時還得聽家裏人嘮叨。這時我必須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對家裏人講真相,敘說我們這一天都做了甚麼,家裏人聽的很認真,最後總是說你們真了不起,還能和首相、部長講上話。
有時協調人把要做的新聞拿出來和大家一起計劃,這時腦子裏有時也爭鬥,還是呆在家裏陪陪家人吧,見見朋友講真相也很重要,明天還要開神韻協調會,可以找出很多事幹,其實是覺得做媒體辛苦。這時我就覺的這個私心很狡猾,如果順著它下去就上了它的當,慢慢的會變的越來越自私。我感到修煉太嚴肅了,一天下來審視一下自己的一思一念,有多少人的東西,有多少神的狀態,發現很可怕。可修煉不就是從一點一滴做起嗎。這一點一滴不注意修,它也會積成山。
我以前認為自己的虛榮心不重,不太在乎別人怎樣看我。自從做媒體以來,我發現這個執著還很重。一般搞攝像的都是男士,北歐人人高馬大,每次幾乎都是只有我一個女的,個子又不高,我感到很不自在,有時為了得到好的圖片還要和他們搶地方。我加大力度學法,我是正法時期的大法弟子,在助師正法,我身上肩負著重任,虛榮是甚麼,常人怎麼看我重要嗎?不重要,一點也不重要,我要修去它。我要給其它媒體的人講真相,我要做好我應該做的事。
在瑞典成為輪值主席國期間,發生的事情相對多一些。在二十七國外長會議期間,巴西總統和巴洛索也來到瑞典。各國來的媒體很多,我想這回應該有個伴了吧,但攝像的還是我一個女的,而且這回他們在說三道四:「你們看,這才是真正的攝影師」。這回我守住了心性,我朝他們笑了笑,發出一念:「你們說對了,新唐人將是全世界一流媒體」。他們頓時鴉雀無聲,好像在想甚麼。我真實的體會了修煉人的一念有多重要。
現在我們新唐人已進入瑞典媒體界,政府官員和大多數部長都認識我們,見到我們就說「新唐人」。我們也認識了瑞典的大多數媒體,在接觸中,他們很多人知道了真相。就這樣,我們慢慢的學會了怎樣和其它媒體打交道,
在這個特殊時期,作為一個正法時期大法弟子我時常感到自己的責任重大。不要因為自己做的不好,對不起眾生,如不能完成史前大願,不能做到助師正法,那將是我們的災難。我將繼續發揮好一個粒子的作用,不辜負師尊的期待,做好我們該做的事。
謝謝大家!
(二零零九年歐洲法會發言稿)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10/1/31/114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