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救效果天壤之別,善用輿論鏟除邪惡

——談真相資料寫作傳播中輿論的善用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九年六月十九日】師父對《向當地民眾揭露當地邪惡》一文的評語中講:「此做法對於那些沒有理性的惡人起到了極大的震懾作用,同時也是在對當地講清真相中引起民眾對邪惡迫害最直接的揭露與認識,同時也是救度被謊言毒害、欺騙的民眾的一種好辦法。希望大陸全體大法弟子與新學員都來做好此事。」(《師父對學員文章評語》)

這樣明確的講法,也是正法的內容和要求,不少地區卻忽視了。知道這段法卻不照做,這本身就是導致當地邪惡猖獗的大漏。而有些地區雖然做了,營救同修、震懾邪惡的效果卻是天壤之別。

不同「傳播渠道」的對比:

(1)只在明慧發表:2002年8月18日、2003年7月21日兩次揭露朝陽惡警×××(該人已悔過,不再點名)。

(2)縣城大街小巷的不乾膠各處張貼:揭露上述該人的暴行(2003年8月)。實際效果:

前者:該人「對當地大法弟子的迫害仍然一如既往、肆無忌憚。」

後者:全縣震動。幾天後,當地報紙便刊登整頓該縣看守所的消息,安撫百姓。

不同「針對性」的對比:

(1)針對惡人的生活圈──其愛人兒女、及其周圍相關人:《給朝陽惡警×××家屬的一封公開信》、給他兒子的公開信(以下簡稱公開信)(2003年9月9日)。

(2)沒有上述針對性:《永不凋謝的蓮花》(2003年12月14日版)。

實際效果:

前者:惡徒悔過,該縣看守所「除了幾個事先被非法判刑的被迅速送往外地,其餘人全部獲得釋放。」

後者:雖然當地一些人明白了真相,但是惡人的迫害升級,後來多名同修被害死。

雖然嚴重的迫害和同修本人的狀態有關,但是,不能排除同修們營救方式、形式本身的問題。當前「向當地民眾揭露當地邪惡」的真相資料,忽視、不善用輿論的問題較為普遍。如果這類真相文章的寫作和流傳,也能在這方面完善的話,實際效果可能會好得多。

輿論不僅是思想意識的東西,它是瀰漫在世間的無形生命,在思想、道德上制約著人類。上至各國政府、部門,下至團體、個人,都怕它。而今大陸民眾利用輿論痛擊惡黨的成功之作,就在點醒我們。平民大學生孫志剛被收容所打死後,一個人上網揭露,最終形成的輿論,推倒了邪黨的收容制度。某看守所打死一個犯罪嫌疑人被曝光後,演變為全民憤慨的「躲貓貓」事件,邪黨被推出種種措施平息民憤。

充份善用輿論,筆者認為至少要做到以下六點:

(一)集中力量形成「圈內輿論」,避免漫無目標大撒網

點、圈、面,同時展開,才能形成集中針對邪惡的輿論壓力。「圈」,是惡人生活的圈子,特別包括配偶、子女、近親甚至好友;《永不凋謝的蓮花》等不少真相資料,只有「點」──針對責任人,「面」──當地大量散發,缺少「圈」這個中間環節,就無法在惡人周圍形成輿論的場,惡人感受不到相應的壓力,反而更猖獗。

(二)輿論的公知性,要求資料寫明對像、形式公開

就像《皇帝的新裝》一樣,大家都知道,但不明說,還是沒用。如果只有私下的光碟、小冊子、信件,不能形成公開的話題,惡人、周圍人都裝不知道,還是形不成輿論的壓力。輿論的公知性,要求揭露具體邪惡的資料,必須把惡人、特別是配偶子女、及其單位的信息點明,同時必須有廣泛張貼的傳單。

(三)傳播越廣影響越大,不能滿足於在明慧發表或者做成了小冊子

不能滿足於在明慧上登登就完事了。如果在《大紀元時報》上發表,或者同時能在博訊等海外常人媒體上登載,甚至滲入大陸網站,影響力會大增。無形的網絡是一片更廣闊的、可以「以一當百」的舞台,一個點擊量,作用相當於一份真相資料。技術要求並不很高。傳單的可以做到大範圍覆蓋,形成輿論的面更大。因此,揭露當地邪惡時,傳單是必不可少的。

(四)輿論的簡明性,要求簡明集中地揭露一件事或者一個事件,以及相關人這一點很關鍵,這是輿論聚焦之點。如果輿論沒有焦點,就像陽光不能聚焦一樣,曬曬完事了。《給朝陽惡警×××家屬的一封公開信》就是這樣鮮明的一件事,毒奶事件、孫志剛事件等等,也是這樣簡明易談的一件事,這樣才能形成鮮明的輿論。

(五)輿論的時效性,要求及時、準確地揭露邪惡

人們願意議論的是時事,而不是故事。《×縣冤案》,從同修被抓捕,到揭露當地邪惡的真相資料出台,拖延了8個月,耽誤了前3個月營救的最好時機,後來判刑了一個月,小冊子還沒出來。除了配合上的問題,還有同修在真相資料上,求大、求全、重形式的障礙。

《轉法輪》中講過:「我們不能看表面的工具,得看它的實效。」

大道至簡至易,簡單的傳單覆蓋,是震懾當地邪惡最好的方式之一,其它為輔助會起到更好的效果。

(六)輿論的親和性,要求作品要接近常人,大法弟子「甘當配角」效果會更好

近年來,大法弟子的作品《靜水流深》、《疾風勁草》等之所以目前在常人中沒有市場,展現的「主角」離人太遠,沒有親和力是主要原因。再看《給朝陽惡警×××家屬的一封公開信》,文中大法弟子是配角,講的是人們看的見、聽的到的身邊的事,有很大的親和性、很強的「可議論性」,這又是成功的一個因素。而且該文不長,語言並不華麗,卻深入淺出,情理兼具,很容易讓讀者接受。

本文的探討,目地是希望我們大家不斷拿出更高水準的作品,採用更好的傳播形式,就能更充份的善用輿論,不負營救同修、揭露邪惡、救度眾生的使命。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