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自己 不外推

——和《請同修交流如何帶好小弟子》的作者交流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八年九月十日】看了《請同修交流如何帶好小弟子》後,一直等著看同修對這個問題的看法,結果一直也沒有同修交流這個問題,不知道為甚麼。我個人覺得,一個小弟子真的放棄了修煉,毀在常人中了,可不是一件小事啊。所以,雖然自己層次有限,還是想在自己的層次談一談,給提出這個問題的同修一個參考。

同修說「兒子五歲就得法了,經常聽師父講法錄音,有時還能說出師父講法中的句子。孩子小時不認字,看到《轉法輪》書上的字都是法輪、佛的形像,法輪旋轉,有時還知道師父說他啥了。」可以看出這個小弟子根基很好啊,應該是師父說的專門來得法的小孩子。可是,他現在卻離法遠去了。這位同修說出了許多理由,我覺得都是不成立的。

一、「上學以後漸漸隨著年齡的增長,接觸社會越多,孩子變的難以把握。大陸的社會環境十分複雜、險惡,加之學校每天用邪黨的教科書,各種邪惡因素的引誘,使孩子離法越來越遠。孩子浸泡於社會敗壞的風氣中,享樂而不肯吃苦。我看出:孩子從心裏明白修煉是要吃苦的,清心寡慾的,所以他不再學法,沉醉於眼前迷亂的世界中,直到放棄。」

小孩子就是小孩子,他雖然上學了,但在他未成年之前都是小孩子,小孩子就要由父母長輩來管教。他的行為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應該由父母來把握的。怎麼能反過來責怪一個未成年人「變的難以把握」呢?我們是不是覺的他是一個煉功人,就應該如何如何,如果沒有做到,沒有把握好自己,那也是他自己的事?但別忘了,他是未成年人。「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個師是誰?只是學校的老師嗎?家長也是孩子的老師啊,言傳身教是父母的責任啊。

不要說孩子是小弟子,就算他是個常人,做父母的也要管教他讓他成為一個好孩子,而不能說甚麼社會敗壞,我們做父母的對此無能為力,任孩子和社會一起敗壞下去。可是負責任的講,無論是誰,如果他的孩子是個壞孩子(就算用常人的好壞標準),那一定是父母沒有盡到父母的責任。

大法的威力有多大?一個業力滿身已在地獄中的人,都可以救度,而一個已經是大法小弟子的修煉人卻會被「邪黨的教科書,各種邪惡因素的引誘」「沉醉於眼前迷亂的世界中,直到放棄。」這正常嗎?其實這位同修自己已經說出了孩子放棄修煉的真正原因「孩子浸泡於社會敗壞的風氣中,享樂而不肯吃苦。」自己問一問自己,一個孩子,怎麼會浸泡於社會敗壞的風氣中?一個孩子在學校的時間會超過在家裏的時間嗎?中國現在的學校是不好,但總要比社會要好的多吧?一個修大法的家長讓一個小弟子長期浸泡於社會敗壞的風氣之中,罪過啊。

有一個常人寫了一本書,書都講「學校就是一個大染缸,孩子是一塊白布,白天孩子去上學,被污染,晚上放學回來,家長的責任就是再把他洗白。」這是一個常人家長都明白和做到的。我們修煉人呢?以為孩子是小弟子,這下可省心了,再不用擔心和費心去管教他了,甚麼都交給師父去管了。

二、「在大陸帶好一個小弟子不容易,大陸評價好孩子的標準是:學習如何好,在學校排榜的名次,如何不吃虧,如何能討人歡心等等,不注重孩子心靈的教育。大的社會環境的污染,傳授邪黨文化的學校的污染,使缺少分辨力的孩子難以把握,」孩子的分辨力比大人還好,那還要家長做甚麼?這都是在向外找啊,是想把孩子拋給學校就不管了。

三、「就是孩子能分的清,因他的觀點、做法與其他人格格不入,漸漸他就會被大家孤立起來。有些孩子承受不了眾人異樣的眼神,所以有些時候他寧肯放棄自己的信仰或懷疑自己的信仰。」

每個弟子對這個社會的看法都是和常人格格不入的,那是不是每個弟子都是被大家孤立的呢?我們對這個社會有我們自己的看法,但不代表在做法上就和這個社會是「格格不入」的。大法要求我們最大限度的符合常人的社會狀態修煉,怎麼會在做法上「格格不入」以至於被「大家孤立起來」,還受不了「眾人異樣的眼神」呢?這不是沒有做到大法的要求嗎?一個做到了「真、善、忍」的好孩子,我相信,不管甚麼樣的社會都會被眾人喜歡的,而不是被孤立和當怪物看的。

四、「可是那個大的社會環境實在把他毀了,遠離大法而去。」

是大法的威力大還是這個大的社會環境的破壞力大?如果是一個成年人,他放不下常人的執著心,最後不煉了,我可以理解。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從小就修煉,他哪來的那麼多的執著心,他受一點污染就在學法中洗淨了,再污染再洗淨,怎麼可能最後放棄大法?我理解不了。作為家長,還是多想想自己哪裏沒有做對,孩子這麼多年是在真修嗎?作為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起了甚麼作用?作為他的同修,在他的修煉道路上又起了甚麼作用?

孩子本是一張白紙,不要總強調社會對他的污染,還是多想想自己有沒有時時幫他洗淨這些污染。這是常人父母都應該盡到的責任,更何況修煉人。

[修煉人之間的理性交流,通常只是個人當時修煉狀態中的認識,善意交流,共同提高]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