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我有幸參加了2006年美國首都華盛頓的法會。法會期間我們遊行的時候,我又一次見到了天國樂團的特別的殊勝而雄壯的氣派,那時候我的心也是莫名其妙的激動起來,眼淚又控制不住地掉下來,現在回想起來那可能是因為觸動了我那埋藏在心靈深處的遠古的心願吧。我暗自決心回韓國後一定參加天國樂團。
回到韓國後,我馬上把我的想法跟負責人說了,他也很歡迎我參加。當時選擇樂器的時候,因為正好缺一個大鼓手,我就選擇了大鼓。我是後補上的,打法和看樂譜都不會。怎麼辦呢?就得加倍努力要跟上才行。我花了很多時間聽天國樂團的音樂,可能是心急的原因吧,剛開始真聽不出來大鼓的聲音。我很著急,但馬上認識到應該放下心來聽。心裏就默默的求師父幫助弟子能夠趕快跟上,當放下心以後再聽音樂,真的能夠聽得到大鼓的聲音了,而且大鼓的聲音越來越大,再看樂譜對照我馬上會打了。這樣自己煉了一個星期,熟悉了鼓點後,再把打法教給其他三位同修一起煉,很快我們能夠和美國同修的打法一樣了。我悟到,只要我們有一顆純正的心,師父甚麼都給幫助的。
練習、演奏、參加遊行的整個過程就是我們大法弟子證實大法的過程,同時又是救度眾生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我有很多提高心性的機會。我們大鼓小組中,我常覺的我打得最好,總有那麼一點點要指揮別人的不好的想法。有了這個不好的心,甚至在遊行中也會表現出來,從而形成了不好的影響。
有一次,我在遊行過程中,要求旁邊的三位同修向我看齊,可是他們卻不聽我的指揮繼續快速往前走,我又大聲說了一下要他們向我看齊,可是他們連看都不看我一眼。我當時心裏憤憤不平更生氣了,心想:他們怎麼這樣,我們慢點走後邊才能跟上,一會兒遊行結束了後邊的同修們又會說我走得太快了,我真是冤枉啊。
心不靜,正念也弱了,當然鼓打的也不好了,救度眾生的事也做的不好了,心裏很苦悶。回到家,我仔細的想了一下今天的事。師父告訴我們遇事向內找,我應該向內找自己呀。放下心向內找以後,我發現了非常不好的執著心,那就是要比別人高明的心和顯示心和爭鬥心。當時我發現了我的執著心以後覺的很慚愧,又很對不起我們小組的同修。既然悟到了,就應該去掉執著心,下次要做好。
這個過程中我又深深體會到整體是多麼的重要。即使我們的同修一時打不好,也不能埋怨人家,更不能互相指責,應該默默的補充和給予幫助才是。我發現其實我很多時候出現這樣那樣的矛盾,問題的根源都是在我這裏,是因為我沒修好和法理擰了勁才發生的。肯定是這樣,如果我這裏不存在應該去的心和沒有提高心性的事,他就不會發生在我的身上。我很多時候能看到我們樂團的成員之間發生的矛盾,作為第三者我為甚麼能看到呢?他們之間的問題同樣也存在在我的身上,真是那樣,同樣的形式也存在於我們的小組上,只不過存在著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差異,我悟到只有我們常常抱著慈悲的心態才能有緩衝餘地,也就能處理好事情。
有一段時間我的大鼓出的聲音不那麼響亮了,於是我不是調這個螺絲就是調那個螺絲,希望把大鼓調整好。但是不管如何努力還是不行。有一次和同修們交流中認識到了這個現象其實在反映著我的修煉狀態。我驚訝的發現,在這個問題上我又是在向外找原因而不是在向內找。其實那一階段我的修煉狀態正是像我的法器(大鼓)一樣停滯在一個層次上,不知道精進。每天的學法煉功都沒能保障、懶惰。師父屢次強調了學法的重要性,很多事情做不好其實是因為沒有堅持學好法才引起的。我深信只要堅持學好法那麼甚麼事都能做好的。
我現在越來越感覺到學法是多麼的重要的事情,不像以前也知道學法的重要性,但現在想起來那時候的認識是感性上的認識。有了理性的認識以後,我的修煉狀態因為堅持學好法而漸漸的開始提高了。隨著整體的提高,我的大鼓也變得越來越好了,現在大鼓出的聲音很洪亮。
我發現我們抱著甚麼樣的心態去做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我們前幾次的遊行之前都在下著雨,可是當我們整理好隊伍演奏音樂時雨就不下了,有的時候雨就是下不來。可是大川海邊遊行時雨就一直沒停下來。我想這裏可能有很多我們認識到的和認識不到的問題。後來向內找發現了至少我這裏當時存在過的問題。我當時想只要我們整頓好隊伍雨就停下來的,心裏就不知不覺在求不要下雨,這不是有漏嗎?這不是在求嗎?還有埋藏在很深的顯示心:你們看啊,只要我們天國樂團出發雨就停下來啊,多麼的了不起啊!這不是顯示心嗎?我們抱著的心態實在太重要了,我覺的應該抱著救度眾生的一念去做這個事情。
記得在漢城汝矣島春季的演奏時,我的心中只有一念:救度眾生!當時活動持續了很長時間,但是身體越來越舒服,兩個胳膊敲得呼呼生風,就好像按著自動的機制在運動著,一點不累,當然達到的效果也非常好了。我悟到:其實都是師父在做,都是師父在替我們承擔。每當遊行時肩膀疼、很累、很難受的時候,都是在慈悲偉大的師父的加持下度過了難關。
現在我越來越感覺到天國樂團在證實大法、救度眾生中的重要性,越來越體悟到在天國樂團裏修煉的幸福。我覺的我能夠成為天國樂團的一員而感到自豪!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07/9/13/89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