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悟透法理,理清思路
自從邪黨迫害大法以來,家庭給予我的關和難一直是巨大的。由於我在二零零二年至二零零三年期間被非法勞教十七個月,我的家人在此期間承受了相當大的痛苦和屈辱,並被惡黨灌輸了大量邪說,被逼做了對師父和大法不敬的事。父親在痛苦中患癌,醫治無效,我回到家後不久就去世了。當妻子、母親發現我再次走上修煉之路,幾乎火冒三丈,不遺餘力干擾我。對於家人的激烈反對,最初我想通過講真相、發正念來改變這一切。但收效甚微。妻子根本就不聽,還加大干涉我的力度。有時我幾乎處於一種無可奈何的境地,一度對她們失去信心。
我想恰恰是自己的放任,許許多多執著和人心導致我在家庭中長期處於魔難中。由於家庭環境沒有正過來,我的「三件事」長期以來做的都很被動。作為未來大穹的主、新宇宙的保衛者、肩負著巨大歷史使命的正法弟子,如不能在家庭中堂堂正正修煉,這真是不應該的。由於我的堅定,師尊慈悲,讓母親結識了另一位大法弟子,明白了真相,不怎麼反對我了。妻子的態度稍有緩和,但並沒有根本發生變化。我也讀了別的大法弟子歸正家庭的一些文章,但對於妻子我找不到能使她改變的途徑,不知如何向內去找。
這時師尊的《加拿大法會講法》發表了,我真切的感受到師尊就在身後,密切的注視著弟子修煉。師尊指出家庭環境是正法時期為大法弟子開創的修煉形式,而以前我對此認識不足。不是妻子老說我不顧家嗎?師尊還借常人的口點化我要珍惜家庭。我悟到師尊將家庭生活作為大法弟子的修煉形式,除了魔去我們與家庭有關的各種人心和執著心,熔煉大法弟子外,還要讓大法弟子證實在家庭生活中如何修煉的路,證實「真、善、忍」大法在家庭生活中如何體現,這是新宇宙所需要的。師尊有許多關於夫妻相處,父母與子女等親人間關係,及如何給家人講真相的法。如何用大法的法理歸正人類長期以來在舊勢力的敗壞下,家庭生活中一些變異的觀念和行為,這正是每個大法弟子修煉中必須要正確面對的障礙和要走的路。
正如有個大法弟子講,家庭中的表現是檢驗心性修煉如何的試金石。我悟到,家庭生活是魔去情、自私、求安逸、懶惰、情慾等人心和執著的好場所。家庭是做好師尊交給的「三件事」,完成史前救度眾生,助師正法洪誓大願的基點和保證。而舊勢力也正是利用家庭生活來迫害大法弟子,想以此來毀去大法弟子的正念。如何在家庭生活中保持修煉人的狀態而不懈怠,相當的難,比在工作和社會環境中要難的多。在家庭生活中不可絲毫的掉以輕心,要將長期以來在常人中養成的家庭是安樂窩的意識徹底修去,時刻保持強大的正念。我恰沒做到這一點,稍不注意就錯過發正念的時間,因不能時刻保持強大的正念,因此使自己長期處於魔難中,走了舊勢力安排的路。
2、深入向內找
明白了這一點,我就更深入向內找下去。我發現了自己隱藏很深的私和強大的情的執著。我講真相有很大程度上出於私和情,一是不想妻子被舊勢力利用而因此被毀去,二是想讓自己在家裏修煉的安逸些。基點不是落在救度她的洪大的慈悲上,和開創堂堂正正家庭修煉環境的正念上。由於情的間隔和我的私心,使得對妻子的講真相、發正念不起作用,因而延誤了我做好三件事。
在家庭生活中我習慣於用常人的標準要求自己,滿足於常人式的好丈夫、好兒子,而不是時刻用大法所要求的心性標準時刻對照自己,而展現不出修煉大法心性昇華後大法弟子特有的風貌。因此在妻子眼裏,認為我做到的常人也能做到,體會不到大法的神奇和美妙,從而不能認同大法。還有情,讓我生不出那穿透妻子生命最微觀的慈悲力量來,講出的話正念不足,很浮。正是難以割捨對妻子的情,是以前我在被非法迫害中走向邪悟的最大原因。我悟到這個情絕不是對妻子的真正關心,而是一種真正的會害了妻子的因素。我理解和明白了甚麼是慈悲,那是完全無私無我,真正為一個生命的永遠而去考慮和關注的洪大的境界。
3、處理好家庭矛盾
在家庭生活中如何處理好突發的矛盾也是很關鍵的。每一次矛盾和麻煩的發生對自己都是一個全面的考驗。而我不能智慧的平衡家庭關係,甚至守不住心性而魔性大發。這也使妻子和母親對我有看法,也影響鄰居了解大法真相。所幸慈悲的師尊在《加拿大法會講法》和《美國首都法會講法》中,講了如何認識矛盾、麻煩和處理矛盾的法。這幾次家庭矛盾發生後,我嘗試用師尊講的法去對待和深入向內找。當我找到自己的執著與不足時,妻子與母親的氣不覺間已消了,態度也奇蹟般的好起來。
我再不會像以前那樣去避免矛盾,而是在矛盾發生後用師尊講的法理去衡量它。這時我就很好過關,並常常能看到解決的方法清晰的呈現在我面前。矛盾中當我守住心性,並在風波後深挖自己的不足,就會有一種昇華的感受,覺的自己高大了許許多多。而妻子的眼裏也流露出尊敬與感動的神色,母親也湧滿了笑容。
4、結束語
世人稱「清官難斷家務事」,而只有慈悲偉大的師尊精深的法理才是真正處理好家庭關係的明燈。大法弟子在家庭生活中時刻保持強大的正念,用大法的法理嚴格要求自己,圓容好家庭修煉環境,才能更好的在做好「三件事」的神路上走好走正最後的路,並走向偉大的圓滿。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07/7/10/87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