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文化】張廷玉抑子,讓寒士高升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零七年四月七日】張廷玉是清朝雍正年間的大學士,兼任軍機大臣。其身居高位,卻深明謙虛抑讓之道,要求子女簡樸重德,知足為誡。

張廷玉的長子張若靄,經過鄉試、會試之後,進入朝廷的殿試階段。諸大臣閱卷後,把密封的試卷,呈給雍正帝親自審閱定奪。雍正帝審閱第五份試卷時,讀到「善則相勸,過則相規,無詐無虞,必誠必信,則同官一體也,內外亦一體也。」使他精神為之一振,認為言辭懇切,「頗得古大臣之風」,便將此考生定為一甲中的第三名,即探花。後來雍正帝拆開密封試卷,才知道是大學士張廷玉之子張若靄,便立即派人告知張廷玉,讓他高興。

不料張廷玉立刻求見雍正帝,認為自己身為朝廷大臣,兒子還年輕,登上一甲三名,實為不妥。雍正帝說:「朕實出於至公,非因大臣之子,而有意提拔。」張廷玉再三懇辭說:「天下人才眾多,三年一次大考,個個都盼鼎甲。臣本人現居高位,而臣子又登一甲的第三名,佔天下寒士之先,於心實有不安。請列二甲,已為榮幸。」

這裏介紹一下清代的科舉制度:殿試後按三甲取士,一甲只取三人,即狀元、榜眼、探花,稱進士及第;二甲取若干人,稱進士出身;三甲取若干人,稱同進士出身。雖然選中的一、二、三甲,可以統稱進士,但三者的待遇實有不同。中一甲者,可立即授官,成為翰林院的修撰或編修,這是未來高升的重要台階。而二甲和三甲,則需選庶吉士,幾年以後才會授官,並且只是任州縣級的官。

張廷玉深知此中規則,但他認為兒子還年輕,不可過早飛黃騰達,應該加倍磨礪,積攢福德,這樣才踏實可靠。

雍正帝以為張廷玉只是一般的謙讓,便對他講:「你家盡忠積德,有此優秀子弟,高中一甲,人所共服,當之無愧。」張廷玉原是坐著講話的,他見雍正帝不願接受自己的懇求,便撲通一下,跪到皇帝面前,再次懇求:「皇上至公。但臣家已備受恩榮,求皇上憐臣一片真心,願讓出一甲之榮,給予天下寒士。若君恩祖德,佑護臣子,給我兒留些福份,以為將來上進之資,更為美事。」雍正帝見張廷玉「陳奏之時,情詞懇切之至」,不得不勉從其請,把張若靄改為二甲第一名。不久,在張榜公布的同時,雍正帝還為此事,頒旨表彰張廷玉代子謙讓的美德,讓天下讀書人共知之。

張若靄十分理解父親的做法,沒有辜負父親的厚望,不斷磨練,在學術上不斷長進,後在南書房、軍機處任職時,都能盡職盡責,謙虛自處,頗有其父遺風。

「有權不可使盡,有福不可享盡。」「忠厚傳家久,謙慎繼世長。」這些都是做人處世的金玉良言,也是傳家教子的重要規範。張廷玉父子都懂得這些道理,並且自覺自願的去身體力行。他們是真正的老實人,也是真正的聰明人。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