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王陽明斷是非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6年6月13日】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是明朝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曾有父子兩人發生訴訟,去找王守仁來評斷是非。王守仁只對他們說了幾句話,父子兩人就抱在一起痛哭著回去了。有人問王守仁,您對他們說了甚麼話,居然能令他們悔悟的如此之快。

王守仁說:「我說舜是世間大不孝的兒子,瞽瞍是世間最慈祥的父親。」

我們知道,事實並非如此。舜帝,被稱為中華民族道德文化的始祖。他非常孝順,二十歲時,他的孝行已傳聞各地。舜的父親叫瞽瞍,生母早逝,後母陰毒狠辣,生的兒子叫像,也狂傲不肖。後母經常在瞽瞍面前說舜的壞話,所以三人多次想方設法要殺害舜,曾叫舜修理米倉,然後放火燒倉;還讓舜去挖井,他們趁機把土石填到井裏……可是舜得到上天的護佑,每次都神奇的躲過了災禍。雖然遭到這樣的對待,可舜卻以德報怨,對父母依舊恭順盡禮,絲毫沒有不滿和懈怠,與弟弟像相處仍舊友愛仁慈。

王守仁為甚麼要這麼說呢?他解釋道:「舜總是認為自己大不孝,所以能孝順;瞽瞍常常自認為是最慈祥的父親,所以不慈祥。瞽瞍總是想:舜是我從小養大的,現在為何不會討我的歡心?卻不知他已被後妻所矇蔽,只認為自己很慈愛,所以更不能慈愛。舜只想著,父親在我小時候是如何的疼愛我,現在不疼愛我,是因為我自己不能盡孝,天天考慮不能盡孝的地方,所以更加孝順。最後瞽瞍悔悟。舜成了古今的大孝子,瞽瞍也變成了慈父。」

其實我們待人處事也是這個道理。在遇到矛盾時,我們往往總是只去找對方的不是,卻不能像舜這樣,無論遇到甚麼事,都只找自己不足和做錯的地方。如果這樣,那麼多大的矛盾都會被化解。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