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師父好,親愛的同修們好!
我的名字叫馬瑞克﹒塔塔寇,來自斯洛伐克。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是有關我如何去掉認為自己正確以及堅持自己觀點的執著心。
在我來看,修煉過程是很簡單的。難的是如何在這一過程中去掉自己的執著心。即使有時我們並沒認識到自己有某些執著心,可是師父會利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環境使我們認識到這些執著。我們不應該認為做證實法的事就不需要修煉了。恰恰相反,我們為證實法做的事越多,我們越要修煉的更好,這樣做事的結果才會好。
我最近在夏季洪法旅行時的經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我們很早就開始計劃夏季洪法的行程了,這樣才會有時間去聯繫當地的媒體、市長(或其他一些重要的人)。通常這些事都是由我來負責的,這一次也是如此。我想:「七二零是邪惡開始迫害的日子,當天我們一定要在一個大城市裏舉辦活動,這樣才會引起主流媒體的注意。」按照這種想法,我把行程安排在了從那一天開始的一個星期內。然而,許多的反對意見立刻就湧出來了。他們想:「在七二零之後的那個星期我們沒有時間。如果可以在這天之前的一個星期開始就好了。」可是如果這樣安排的話,就意味著七二零當天我們是在一個小城市而不是大城市裏。
在開始的時候我想:「我所考慮的是最好的可能性,他們竟然不同意?我要想辦法勸說他們才行!」我甚至想就按照我自己的計劃來辦,哪怕這樣會使一些人無法來參加活動。然而,就在那時,師父的一段話在我的腦海裏反映出來:「我們說在矛盾面前,退一步海闊天空,保證是另一種景象。」(《轉法輪》)
這時我清醒的認識到,如果我堅持自己的想法那我就做錯了。於是我改變了計劃,使我們在七二零之前的一個星期去布拉迪斯拉法市,而七二零那一週我們去其它的城市。
為了獲得媒體的重視,我們計劃在大城市裏舉行揭露中共活體摘取器官的展覽,這樣我們就需要更多的學員的參與。在這之後不久,一個新的挑戰出現了,有一個全國最大的節日恰好在我們計劃舉行展覽的同一天。一名學員去詢問我們能否也參加這個節日,很幸運的我們被批准了。所以,在一些學員心中就有了這樣的想法:這次就去參加那個節日吧,揭露活摘器官的展覽以後再辦也可以。當時我心裏非常生氣:「在迫害日之前舉行揭露活摘器官的展覽,是獲得媒體及人們關注的多麼好的一個機會啊,難道就這樣浪費了嗎?決不!」我越是這樣想,情況就變的越糟:似乎可以去參加我們那裏活動的人太少了,那個大節日的廣告到處都是,所有人都想去那裏。
很快我就認識到我不應該這樣想問題。我是一個修煉人。師父的同一段講法又一次出現在我腦海中:「我們說在矛盾面前,退一步海闊天空,保證是另一種景象。」(《轉法輪》)
我決定退後一步。我告訴其他的學員我同樣支持其它的活動,我會盡全力來支援兩個活動。很快,事情變的明朗起來,兩個活動都有足夠的學員來參加。我非常的高興,而且這件事再次向我證明,我們的思想越開闊,越多的事情才成為可能。在活動開始的前一天,我在中領館前發正念,為第二天的活動清場。我當時心無雜念,只是想祝福眾生,讓他們可以選擇最好的未來。
就好像是奇蹟一樣,第二天,有一個主流媒體(STV)的記者來到揭露活摘器官的展覽現場,他對最近有關中共活摘器官的新聞很感興趣。在聽過我們的敘述之後,他表示非常相信。但是,他同時也告訴我們,他一定要去採訪中共大使並詢問他的觀點。他覺的作為記者來講,公平是很重要的。
我們認識到這是一種干擾,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烏雲密布並開始颳風。我們能想到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發正念。於是,我們開始發正念而且一直沒停止,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三個小時……其間有一個警察停下來問我們活動是否有許可,我過去和他講真相,告訴他我們為甚麼在這裏,而且我們是不需要申請許可的。我的思想非常堅定,堅決不讓舊勢力鑽空子。那個警察很快就走了。情況稍有好轉,天氣也好了一些。
活動結束後,我們一起學法交流。之後,我們打開電視想看看今天活動的結果,我們非常高興的看到,他們播出了大概兩分鐘的對我們的採訪鏡頭。有很多人都看到了這條新聞,在之後的那個星期,當我們去其它城市的時候,那裏的人們告訴我們他們已經都知道了。我真為他們感到高興。
過後不久,我聽說有另外一家小規模的電視台也採訪了去參加大型節日活動的學員。我很高興有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事實真相。
通過這些事情我認識到,我們必須以修煉人的心態來做每一件事情。我們不應該用人的想法來作判斷,那樣我們將限制自己的偉大能力,而且事情的結果也會很糟糕。我還認識到,只是集中在一條特定的路上也會使這條路變的很難。但如果我們可以做到虛心、放棄自己的執著心和先考慮他人,我們就可以順其自然的達到結果。
要想做到這幾點,只有在師父為我們安排的路上勇猛精進,用心學法,做好三件事。我們應該最大限度的利用好時間,因為這是師父用巨大的付出換來的。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理解,如有不當請指出。
謝謝師父,謝謝同修。
(二零零六年聖彼得堡歐洲法會發言稿)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07/1/11/81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