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贈劍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5年6月25日】吳國宗室季札,在出使北方大國途中,順道訪問了徐國國君。徐君非常喜歡季札的寶劍,但知它是吳國國寶,所以不好意思索要。

季札心知徐君很喜歡這寶劍,想立即將它送給徐君,但礙於自己仍需前往其他國家,所以需要帶著這寶劍以代表吳國出使。於是,季札心中暗暗向徐君許下諾言:「當我結束這次行程後,我會再到徐國,屆時定將這寶劍送給您。」

後來,當季札返回徐國時,徐君已死。季札來到徐君墓前,便將寶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樹上。隨從連忙問道:「人都死了,還贈他寶劍幹甚麼?」季札說:「我早在心中答應將這寶劍送給徐君,如今徐君雖已離世,但不可因此改變我的承諾,我仍要履行諾言。」

季札這種重諾守信,言行相符的品格是值得稱讚的,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中,亦對季札贈劍這件事加以讚揚。古人季札「心諾」尚能守信,而「言諾」或「合同」就更應該重諾守信了。

中國古代哲人要求言行一致,《禮記.中庸》曰:「言顧行,行顧言。」切不可「自食其言」、「面諾背違」、「陽是陰非」,所以朱熹認為「信是言行相顧之謂。」要求「口能言之,身能行之」,這才是「國寶」;如果「口言美,身行惡」,那是「國妖」,是君子所不取的。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認為人若不講信用,在社會上就無立足之地,甚麼事情也做不成。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