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修煉體會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5年1月30日】又到了和同修們相聚的日子,但這一次讓我感到一種莫名的「難受」,儘管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都能讓我很不舒服,可以說似乎一種矛盾的火花即將點燃。在感到奇怪之餘我就對自己說:「師尊要我們寬容,再說了這些小事情又算得了甚麼呢?」在這個時候一個同修正在上網聊天,在安全問題上我們有了分歧,其實很明顯是我過分小心了,事後我馬上糾正了我的錯誤,然而那個火花卻暗自更加激化了。正是這種不正的心態下,所演化給我看的是同修對我的忽視。我當時心裏很清楚,肯定是我有問題,所以才隨心而化的,但是這問題的根源在哪裏呢?到了最後我拼命的告誡自己「這是想分隔同修間的距離,我不承認!」可是過後還是一樣。有問題就要去解決,不能逃避!意識到之後我就坦誠的跟同修們談了我的全部心態,一點不漏的全部道出。她們也很認真的幫我分析,並說自己也有過類似的情況,正好切磋一下。在切磋的過程中我的「難受」去了一層,我找到了自己的問題所在。一是過分小心,從而形成了怕。

自從看了「九評共產黨」我不斷的感歎、驚訝而憤怒:感歎舊勢力為了今日干擾正法而給人類創造的這樣一個恐怖的文化;驚訝的是我們居然一直生活在謊言的國家裏,以前學的歷史全部都是顛倒的;憤怒的是這樣一個殺人的恐怖政權摧毀了多少中國人的正念與良知……漸漸的不知不覺的我就扭曲了看「九評共產黨」的真正含義,承認了舊勢力的巨大恐怖工程。導致了處處想反迫害,最後就謹小慎微甚麼都顧慮,而不是正念正行,完全相反啊。

二是對同修間有情。我們都是同學而且修煉的共同話題把我們聚成親密無間的好朋友。正是這種一點一滴情的交融,導致了人的執著:高興啊、不高興啊、他對我不好啊、忽視我啊、他跟別人關係更好啊等等。她們說都有過類似的情形,我們就馬上意識到了修煉者之間不能有情,應昇華到無限的慈悲。這樣一來一切都迎刃而解了。我對他們說:「我現在豁然開朗。」我們之間又恢復到了往日的和諧,默默無語中傳達的都是善意的微笑。

可是回到家中仍然感到很壓抑,無論做甚麼都特別不順,再加上「自己做的好就不會有干擾」的念頭覺得自己真是一無是處、好失敗。這麼極端的想法肯定是有問題的,在無奈之下學法的時候不禁痛哭。望著師尊的相片,對師尊說:「弟子無論做得多不好、無論有多少人心,弟子知道師尊永遠都不會對我們失去信心,永遠都會相信我們的。」也清楚這一切的干擾都是為了迫害正法,從而毀掉我,我很嚴厲的對它們說:「儘管你們千方百計的找我們的缺點,但我們是正法弟子,是師尊的親傳弟子,就這一點你們永遠都比不了!我們做的再不好、有再多的人心,起碼一切基點都是為了正法,大法弟子可以為眾生放下一切生死、榮華富貴,有多麼偉大的師尊就有多麼了不起的大法徒,你們太小看我們了!」

細細的回想導致這一不良狀態的原因是因一位同修不接我電話引起的。她剛開始學法看書,她的媽媽也隨著她看完一遍書相繼回來了,緊接著就不接我電話,也不回電,反而關機關了兩天,這一切實在太反常了,於是我就胡思亂想,想到難道她媽媽發現了,不讓她和我聯繫?甚麼樣的雜念一股腦全部亂蹦了出來。雖然馬上被我打消了,可是仍然讓我心神不定。深究才發現一直以來我的根本執著:我害怕同修的父母發現大法書,從而連累我告訴我的父母。害怕的原因是我不想面對,實際上是不想打破現在安逸的生活才對,被所謂的安逸、舒適、享受沖昏了頭腦。師尊說過「哪塊碰到困難了不能躲著走,哪有問題哪就需要你們去解決、就需要你們去講真象了」(《在大紐約地區法會的講法和解法》)。找到了就得去清除。無論是甚麼人都應該最大限度的同化大法,這是一個眾生的最大善解。真象一定要讓世人知道包括我們的父母,也是在救度他們。人的一切根本就帶動不了我!緊接著我就看到了一篇心得交流,一個很小的小弟子因被迫害被迫停學、流離失所,卻仍然堅定的做著救度眾生的事,看到這裏我熱淚盈眶。是的,我要加油!跟無數流離失所的同修相比我太幸福了。

在一篇同修的文章《正本清源之點點滴滴認識》中這樣寫著「縱使我是最差勁的一個,然而我並不會因此而氣餒,這些不足,不好都將被修去,因為我們在法中,在師父的慈悲苦度中。不好的、負的一切全部都會變成好的、正的、純的;在如此骯髒、複雜的人世中,我們即將被師父度到前所未有的美好的宇宙中去,未來永永遠遠的威德又豈能是我們用人的言語所能表達、讚頌得了的。」我被震撼了。是的,去強調自己做得好不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有幸能正法,能成為師尊的親傳弟子,應該做的就是在寡欲去執的過程中用全部的生命去做好我們應該做的、救度眾生……

這個時候突然來了個電話,是那位同修。聲音仍然清脆歡快,她說最近太忙了。一切都平安,為甚麼不接電話、關機之類的我覺得已經不重要了,更沒必要去問。我祝她加油,她說:「我們一起加油!」

有人說修煉如歌,如此悅耳、動聽……真是深有體會啊!

[修煉人之間的理性交流,通常只是個人當時修煉狀態中的認識,善意交流,共同提高]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