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信師父!」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二三年十二月六日】二零零一年四月初,我走出非法關押我的勞教所,回到家。此時丈夫(同修)仍被非法關押在當地看守所。一進家門,看到年邁的婆母和我的女兒在喝玉米糊糊,我心中一陣酸楚……

那年我女兒只有六歲。她出生百天,就和我們一起聽師父講法,四歲時,我們一家三口一起去北京護法。

婆母見我回來了,嘴角露出一絲笑容,女兒撲在我懷裏,輕聲哭泣。我撫摸著她的額頭,安慰她說:「媽媽很快就去幹活,掙錢給你和奶奶買好吃的。」

於是,我去一家酒廠上班了。活雖然累點兒,只為能多掙點兒。一次,婆母有事,讓我帶孩子去上班。東北的四月天還有些冷,趕上那天是陰天,風還挺大。我騎自行車把女兒帶到班上。

酒廠的院裏有很多水泥坑,只有大門附近還算平整。我給女兒帶了餅乾和水,讓她在大門附近玩,我就幹活去了。那天活挺忙,我一直在幹活,就沒有去看孩子。幹著幹著,只聽「噹當」一聲巨響,那聲音聽起來就像鋼和鐵相互撞擊的聲音,隨後,傳來了女兒的哭喊聲。我急忙轉頭往門口一看,女兒的左臉在流血!

我本能的把手裏的大板鍬一扔,飛快的往門口跑去。定睛一看,血是從女兒左眼眉處的一個口子流出來的,血越流越多。我讓老闆娘給我找塊白布給孩子包上,她卻站在原地,冷冷的說:「你的孩子出這事跟我沒關係!」我說:「您放心吧,我是信仰法輪大法的,師尊教導我們做事為別人著想,我不會訛你的。」

見孩子臉上的傷口的血還在不停的往外流,我用手按住那個傷口,求師父給女兒止血……不一會兒,血不太流了。這時才回想:孩子是怎麼傷的?那個雙獅大鐵門現在有一扇關上了,我帶孩子來上班時,雙扇門都是開著的,每扇門後面都有鐵鉤子掛著,想關門,都得人把鐵鉤子從門上拔下來,才能關上。那大鐵門好像還從來沒有自動脫鉤過。那天那扇門脫鉤後,被風一刮,正好撞到孩子的左眉處。看到孩子眼眉處的血口子是豎著的,應該是鎖門處的三角鐵撞的。

我簡直不敢相信眼前的現實:如果不是師尊的保護,女兒的腦袋豈不就會開瓢了!那麼大的風,推著那麼大的大鐵門,直衝著女兒撞過去,那股力量即便是撞到成人頭上或身上,也受不了啊!

這時老闆娘也拿著白布來到跟前,看到孩子被撞的情況,倒吸了一口冷氣,嚇得全身直哆嗦……

我對她說:「沒事的,是大法師父保護了孩子。感恩師父對孩子的保護!你放心吧,孩子會好的。」我安慰老闆娘說。

我簡單的給孩子包了一下,就帶她去了衛生所。衛生所的大夫是基督徒。我給他說明孩子被撞傷的原因和現場的情況,他覺的太不可思議,似信非信。他嚴肅地說:「這麼大的傷口得縫針,然後打點滴、吃藥。」

我問孩子:「女兒,大夫說的你聽到了,按大夫說的做,可以嗎?」「媽媽,我信師父!想回家。」孩子邊回答,邊用堅定的眼神看著我。我深感欣慰,是的,堅信師父,傷口會好的最快,長的最好。我尊重孩子的想法,就對大夫說,簡單處理一下吧。

「你精神病啊?怎麼能聽孩子的!她那麼小,懂個啥?」大夫高聲地衝我吼。

「法輪大法神奇的事例太多了,只是你不想去了解。」我平靜的回答他,並給他講了很多實例,他還是不相信,但見我心意已定,只好順我的意把女兒傷口給包扎上了。

「三天內絕對不能出屋,不打針,不吃藥,會得破傷風的!」他用不友好的態度、嚴厲的語氣對我說,又說了一句:「三天後再來看看吧。」

回家的路上,我再三叮囑女兒:這三天別出屋,在家玩。我多少有些擔心。

到家後,我把玩具拿給她,讓她自己在客廳玩,我去廚房給女兒做飯,要給她做一頓她最喜歡吃的飯。

當我端著雞蛋麵進屋時,已不見女兒的蹤影!我急匆匆地出去找,看見她正在當街和幾個小朋友打向日葵桿子,那向日葵桿都快打破了。

我抱起女兒,心疼的問:「乖女兒,你傷口疼嗎?」「媽媽,我信師父!」女兒還是那句話,也還是用那種堅定的眼神看著我。我當時深感慚愧!在這個問題上,我還沒有孩子的正念強呢,沒有真正的信師信法。

三天後,我帶著女兒去了衛生所。大夫問我:「這三天孩子咋樣?」我說:「天天出去玩,看都看不住。」「那傷口可能不會合上。」大夫很自信的說,同時把孩子拉了過去,隨手把包扎傷口的布拿了下來。

一看,傷口完全合上了,而且還有些紅潤,這種情況對於從小受無神論及實證科學影響、特別相信並認為耶穌是唯一的真神的他驚訝的說:「傷口真的合上了。沒有任何治療,還長的這麼好!」他親眼見證了大法的神奇,對我的態度也改變了。

如今,女兒已結婚成家了,遇事就想到師父,並誠心敬念「法輪大法好,真善忍好」。去年年底,武漢肺炎疫情嚴重時,女兒、女婿及小外孫女的奶奶都陽了,因為他們都相信大法好,很快都恢復健康。小外孫女還沒滿月,也有一點發燒,我就給她聽了兩天師尊的講法。結果啥事沒有,小外孫女已四個多月了,現在可健康了!

女兒他們願意和我住在一起,我們是一個大家庭。一大家人都沐浴在師尊的法光中,幸福無比!

感恩師尊的慈悲保護與救度!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