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怎麼越活越年輕?」
到現在,我已修煉法輪功十九年了,無病一身輕,整天快快樂樂的,孩子們安居樂業,沒有後顧之憂。街坊鄰居熟人朋友街談巷議中總是羨慕我身體好,不常見的朋友看到我第一句話就是:你怎麼越活越年輕了!
一句話勾起了我思緒萬千。我今年六十六歲了,我於一九九八年四月八日開始修煉大法。此前的四十七年我一直都是在病魔中泡著、煎熬著。聽媽媽說,我打小就得了肺炎,已經不行了,媽媽不忍心,又求醫生給治,醫生說:打上這一針,活不過來也沒辦法了。然而我奇蹟般的活過來了。由於後續治療不及時留下了嚴重的支氣管炎哮喘,這一喘便是四十七年。
四十七年中我幾乎沒有一天好日子過,藥吃了無數,針打了若干,打針的地方把皮膚打成了硬疙瘩,後來發展到三天兩頭打點滴。整個人又瘦又老,本來年齡還不太大,可別人以為我年齡大了,所以凡認識我的都知道我是個病秧子,一副老態。八十年代興起了氣功熱,我也學練了兩種氣功,但都不理想,我都放棄了。
後經人介紹我煉起了法輪功,只煉了幾天就感覺病好了許多。看完《轉法輪》,我知道了人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為甚麼要當人,為甚麼得病,我知道了應該怎樣做人。書看完了,思想昇華了,再加上煉功,沒過幾天,我四十七年的支氣管炎哮喘病好了。
二、你們學校怎麼出了那麼多當官的?
修煉法輪功後,我覺得《轉法輪》的法理每個人都知道該多好啊!於是我就在辦公室放師父講法錄像帶,要求沒有課的教師都看,還利用中午休息時間看講法。這樣有三名教師也開始了修煉。老師們對法輪功有了初步的認識。
我把真、善、忍貫穿到日常工作中。教師隊伍中由於年齡的不同、工作閱歷的不同、性格特點的不同、家庭環境的不同等等,那麼出現的問題也就不同,然而我一概都用包容的態度,就看同事們優點,善用他們的長處,教學上有了困難、家中有了麻煩、同事間有了隔閡、社會壞風氣的污染、一時間教學成績不佳造成的情緒低落等等,我都用真誠的態度,善良、寬容的心態對待。
比如:一位年輕教師在一次全學區考試,她所教的班級成績不太好,情緒低落到了極點,當然這也影響到了全學校的成績,也就是說我的名譽也受到了影響。因此,別的老師也持觀望態度,擔心都會受到處罰。我是煉功人,遇事向內找是師父教給我們的法寶。她的班沒考好我有一定的責任,平時業務上的指導、關心的程度還是不夠。於是我決定不批評她。在全體教師會上,我非但沒批評,相反還找出了她很多的優點表揚了她,鼓勵了她。大家懸著的心放下了,從大家的眼神看得出,大家抱定了對我的信任,同時孕育著幹好工作的一種強大的力量。
又如:當前道德的下滑,社會風氣的敗壞也傳到了教育界。一次,我校兩名年輕教師到學區閱學生的期末考試卷,期間發現有其它學校的老師偷偷的改卷分,偷偷摸摸在匯總表上加分,覺得很是氣憤不過,回到學校向我訴說此事,並說我們以後也這樣搞,免得我們學校吃虧。聽完他們的訴說後;我心裏很平靜的想,師父要求我們按真、善、忍做,時時事事要體現出一個真,我管轄的人絕不能隨波逐流。在全體教師會上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我說:人民、家長、社會把我們放在這裏是讓我們來教書育人的,傳授知識、解答疑惑,培育出真正的人才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如果我們培育出的是只會弄虛作假,沒有真才實學的歪才,那我們的良心何在?不管別人怎樣,我們就是要腳踏實地的把工作做好,請大家相信,假永遠壓不了真,我們只要付出了就會有收穫,付出多大,收穫就會有多大。
理正了,氣順了。之後,在每年的全學區考試中,我校總成績永遠在全學區是數一數二的,因此,學生家長想方設法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我們學校。教師在工作中指導思想明確了,智慧也就打開了,多數教師參加評優課,走出去給別人講示範課,多人多次被評為優秀教師,十五名教師,其中有三名被提拔當上了學校校長、二名當了中心學區校長、一名當了市組織部一科長,而他們分別在各自的崗位上成績突出。
當我們聚在一起時他們都會說:我們在你身上學到了很多優良品質,我們能有今天全靠您的培養。而社會上的人說:你們學校怎麼出了那麼多當官的?!
三、換婆婆
我兒媳婦在一所高中任教。一天,她的一位同事一臉的不高興找到她說:我和你換換婆婆吧!說著眼淚就快掉下來了。「我那個婆婆我實在受不了了。」接著就說她的婆婆如何的不好。
說來話長,兒媳婦所在的學校光教師就有三百多名,可人人都知道她有個好婆婆,都很羨慕她,尤其是女教師在一起閒聊時總是議論公婆的長短,而我的兒媳婦總是說我如何如何的好、如何如何的大度,因此別人都很羨慕她。兒媳婦知道我之所以能做到這樣是學了法輪大法的結果,所以她對大法特別有好感。她的學生要參加高考了,她怕學生考不好,心裏很著急,我說:你讓你的學生都念「法輪大法好」就考好了。她說:我不敢,還是我在場外給他們念吧。幾年來她所教的班級成績都很優秀,因此,她在她們單位如今也是小有名氣的人了。
總之,修大法使我身體健康了,家庭和睦了,工作出色了,這一切緣歸大法,功歸師父。有了師父的苦度,大法的指導,才有了今天的我。
English Version: http://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17/8/27/165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