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境界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四年四月十七日】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愛好,有的後來成為了終生的信仰。而到底愛有多深,信有多堅,那就只有當考驗、檢驗來臨的時候,才能真正見出分曉。

一、葉公式的愛好

葉公喜歡龍,衣帶鉤、酒器上刻著龍,居室裏雕鏤裝飾的也是龍。他這樣愛龍,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後,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裏,龍頭搭在窗台上探望,龍尾伸到了廳堂裏。葉公一看是真龍,嚇得轉身就跑,像失了魂似的,臉色驟變,不能控制自己。這就是葉公好龍的故事。

葉公愛好龍,談龍、畫龍、雕龍,其實喜歡的是他心目中的龍的樣子,而不是現實、客觀的、活生生的真龍。所以,當真龍來到他的面前時,他才驚慌失措,魂不守舍。

修煉中也是一樣。有人喜歡讀佛經、喜歡煉功,其實嚮往的是他心目中修行──祛病健身、長生不老、極樂自在。這樣的人按照自己的嚮往修道,當現實與理想有差距、矛盾、衝突時,特別是魔難重重時,就會像葉公一樣懷疑、害怕和恐懼。其實他們的愛好是浮於表面的、是口頭上的,是說給人聽的,也是名不副實、表裏不一的。

二、猶大式的追求

猶大親眼看見基督醫治病人、驅趕邪靈和起死回生的神蹟,從而追隨基督。猶大負責管錢,要籌款,要應付這小群人的需要並周濟窮人。雖然他天天在聽基督講道,看基督無私的生活,卻始終不改自己貪婪的癖性。當他為基督服務時,常常從中拿些出來給自己作酬勞。並自認為理所應當,但在上帝眼中他是個賊。眾門徒很重看猶大,他也自以為有了不起的理事才幹,並時常以此向人逞能。

猶大追隨基督,但他根本沒有接受聖靈的陶冶改變自己,放棄貪財的慾望和爭強好勝的野心,而是要在修行中得到自己的利益,證明自己聰明過人的能力,追求到的地位。他經手的那點錢,對他就是經常性的試探。他沒有經過檢驗,也一定會為了錢財背叛。

我們也應該時常拷問自己,在修煉中,我們放下了甚麼?我們為甚麼有時會耿耿於懷、憤憤不平,我們在爭甚麼?求甚麼?修煉是要放下名利情的,如果我們在證實法中還助長著名利情,那麼我們是在修,還是在求?

三、約伯式的純潔

約伯記出自《舊約》。約伯是一個義人,一個敬畏神的人。神也祝福他,使他擁有很多家業兒女。魔鬼撒旦在地上行走,看見約伯就去神那裏控告他,說他是因為神賜給他各樣的豐盛,所以才敬畏神,如果神收回一切他就會背叛神。於是神允許撒旦去剝奪約伯的財富但不准他傷害約伯的身體。而約伯並沒有離開神。撒旦不甘心,再次向神說,約伯還沒有背叛神是因為還沒有傷害到他的體膚。於是神允許撒旦去攻擊他的身體,使他全身上下長滿了瘡。約伯很痛苦,連他的妻子也讓他離棄神死了算了,但他沒有這麼做。他的朋友也來指責他。他雖然不明白神為甚麼要這樣對待自己,但他並沒有在內心和言語上埋怨神,依然沒有背叛神。他最終成為信徒中的榜樣。

相信神,沒有苦難的時候,很多人都能做到。當人一無所有、遍體鱗傷的時候,還無怨的信,很少人能做到。人對神的信心,不應建立在得獎賞或成功的基礎上,而應該純潔到無私無慾的敬仰、熱愛、追求、踐行。並且真信仰,就越是苦難,越是信仰。

四、信仰的境界

老子講了聞道的幾種境界:「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2]。

修行也有幾種境界。第一種是只有心動、沒有行動的。這種人可能剛剛入門,心血來潮,熱情高漲,常常口不離佛,但不讀經,一生病就怕死;第二種是半信半疑的、半推半就的。這種人,有的是為了避難,有的是來求福報,都是有所圖的。這種人心也動,行也動,但是總是一半人心一半佛心,想得到佛的,又怕失去人的,願意行善,又不願吃苦吃虧;第三種是用生命去信仰,讓信仰溶於血液。在信仰中成為更新的生命。他們沒有不能捨棄的,他們沒有抓住不放的,他們用靈魂去同化信仰,用性命去踐行信仰。

五、終極思考

東方佛教中描繪了一個西方極樂世界,修淨土的可以往生;西方基督告訴他的信徒,「信我者可去天國」。那麼,從古至今的人們,都是為了自己將來更好的歸宿在修嗎?

宗教中有很多神跡,基督被釘死,三天後復活,人們從此認為他是神。那麼,如果基督不復活,他就不是神嗎?

有人認為,信佛可以發更多的財;有人覺得,信神可以得到保祐;有人相信,拜佛可以子孫興旺。其實,這種信都是常人之信,也是有求之信。信仰的入門可以從這裏開始,但是信仰的核心絕不是利益。如果,信仰不能給今生帶來幸福,如果信仰不能保證來生極樂自在,那麼人還要不要信仰?

我們的回答是,依然要信仰。因為真正的信仰是為了自己能夠同化宇宙的特性,成為宇宙中一個好的生命;信仰是為了能夠擔當起保衛宇宙的責任。師父說:「修煉是沒有任何條件的」[3]。師父說:「甚麼是佛?如來是踏著真理如意而來的這麼一個世人的稱呼,而真正的佛他是宇宙的保衛者,他將為宇宙中的一切正的因素負責。」[4] 信仰不是為了既得利益,也不是為了來生的福報,真信仰是無私的,是為他的,是責任、是義務、是生而為人的使命。

我們發現,很多人在修煉中都只能是得到一點,相信一點,看見一些,相信一些,這樣的信仰是有漏的,是經不起考驗的。師父說「任何壓力不都是考驗對佛法根本上能不能堅定嗎?根本上對法還不堅定,那甚麼也談不上。」[5]

有的同修學法煉功都很積極,但是難受了,就想不通了,那麼為甚麼遇到這樣的考驗,這個難要檢驗的是甚麼?其實這個難檢驗的,就是他的信足不足,他的學法煉功是發自內心的信,還是想求得祛病健身。師父說:「有的人乾脆怎麼講他也不相信,還是常人中的實惠。他抱著固有的觀念不放,而造成他不能夠相信。有的人就想治病,我這裏一講氣功根本不是用來治病的,他思想就反感了,從而再講的東西就不相信了。」[3]真信,就不求常人的實惠、得到;真信,就不求治病;真信,就不論有沒有病都信。

在西方結婚誓詞中有這樣的問話,你是否願意「無論生病或是健康、富有或貧窮,始終忠於他,直到離開世界?」愛情是常人之情,尚且需要無論病健、貧富的忠貞,那麼人對神的信仰,更應該遠遠超越人的這種忠誠。

問問我們自己,能不能做到無論疾病或者健康、富有或者貧窮,始終如一的信仰神。

信仰是有境界之別的,是有層次之分的,不能長期停留在一個境界中,要昇華思想,才能靠近神,才能走向神。


註﹕
[1] 李洪志師父詩詞:《洪吟》〈實修〉
[2] 李洪志師父著作:《法輪功》〈第三章 修煉心性〉
[3] 李洪志師父著作:《轉法輪》
[4] 李洪志師父著作:《導航》〈美國西部法會講法〉
[5] 李洪志師父著作:《精進要旨》〈為誰而修〉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