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與人體生命之正見(二)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二年七月一日】(接上文

第二章 真實的人類文明史

上一章已經多方面舉例論證,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進化論並非真理。進化論所描繪的從單細胞生物進化到高等動物直至人類這一情景也是站不住腳的。那麼真實的人類文明史到底是甚麼樣的呢?最近這幾十年間考古界等領域的一些發現,也許會提供給我們一些零星的線索。我們先從非洲的一座史前核反應堆開始逐個探討一下這些發現。

1.史前核反應堆

法國有一家工廠於1972年從非洲加蓬共和國一個叫奧克洛(Oklo)的地方進口鈾礦石來使用,他們驚訝的發現,這批進口鈾礦石已被人利用過了。因為這批鈾礦石的含鈾235同位素的量相當低。鈾礦石的一般含鈾235量為0.72%,甚至在月球上或隕石中,該比例始終都是0.72%,然而奧克洛的許多鈾礦石的該比例卻不足0.3%,和我們現有的核反應堆的廢料幾乎相同。法國政府宣布了這一發現,震驚了全世界,並吸引了世界上各國的科學家們來到奧克洛進行研究,並將研究成果於1975年國際原子能委員會(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的一個會議上公布。研究結果表示這是一個大型的、天然的核反應堆,由六個區域約500噸鈾礦石構成,輸出功率估計為100千瓦。這個核反應堆保存完整,結構合理,連續穩定的運轉時間長達五十萬年之久。

這個「天然」的核反應堆實際上是一個謎,因為科學家發現這整座山就是原料。實際上核反應所需要的原料都是很少的,比如原子彈,一架飛機就可以運走,而裏面真正核原料的部份是極少的。核反應堆也是如此。它的構造就像一個井,原料放在底下。現在的原子能發電站或者核反應堆,都是很龐大的系統,裏面有計算機控制的系統,還有冷卻系統等。像那麼小的一點點燃料,就需要相當多的設備、那麼多人去維持運轉。那麼奧克洛這麼大的一座礦山,它運轉了五十萬年,究竟是甚麼樣的技術能夠使它安全的運轉?這是一個極其難以理解的問題。研究文章普遍認為,按照地形來看,當時的礦山附近可能有水的痕跡。而水會像碳棒一樣吸收中子,也就是說水會滲透到這個礦裏面起到維持安全運作的作用。但是我們仔細想想,這也是很難的。因為原子彈不用多少核原料就能使它爆炸,而這個礦山裏只要一個小小地方,水滲進去不均勻的話,就會引發一場大爆炸,整個礦山就不會存在了。

學術上討論此題目的文獻標題幾乎都是「天然核反應堆」,內容多數談反應的機制是甚麼,而對於「為甚麼是天然的?」「從甚麼地方證明它是天然的?」卻沒有人提過。這個問題的被忽略,透露了現代科學家受到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因為根據進化論的說法二十億年前根本不可能有人存在,在這種概念的暗示指導下,這個核反應堆也就自然的被冠上「天然」兩個字了。不過我們想一想,這麼精密的設計,功能比今日的核子反應堆還好,還安全,要說是天然產生的,實在不太能說服人。

實際上,很多大膽的科學家認為這是史前文明所留下的遺蹟。也就是說,二十億年前,在今天我們叫做奧克洛的地方,可能存在著高度發達的文明,遠遠超過今天人類的文明。

2.大金字塔

仰望被稱為世界七大奇蹟之首的吉薩(一譯基沙)大金字塔,人們的心裏會不由自主的升起一種敬畏。看似平凡的一個四角錐,裏面卻凝聚了古埃及地區居民的智慧之精華。

金字塔建築字謎:

吉薩金字塔由230萬塊巨石組成,平均每塊重達2.5噸,最大的達250噸。所用巨石切削平滑整齊,巨石之間契合緊密,連最薄的刀片都插不進去,相鄰的巨石之間都有熔化的金屬相連。這些技術在今天都難以做到。在遙遠的古代,這些巨石是如何開採、切割、運輸,又是如何擺放、升高的呢?埃及大金字塔中的王殿石棺,是一整塊花崗岩雕鑿而成;胡夫大金字塔前的獅身人面像有幾層樓高,也是一整塊巨石雕成。法國化學家約瑟夫•大衛•杜維斯從化學和顯微角度研究,認為金字塔的石頭很可能是人工澆築出來的。他根據化驗結果得出這樣的結論:金字塔上的石頭是用石灰和貝殼經人工澆築混凝而成的,其方法類似今天澆灌混凝土。由於這種混合物凝固硬結得十分好,人們難以分辨出它和天然石頭的差別。此外,大衛•杜維斯還提出一個頗具說服力的佐證:在石頭中他發現了一縷約1英寸長的人的頭髮,最大可能的解釋是,工人在澆築操作時不慎將這縷頭髮掉進了「混凝」土中,保存至今。石頭與石頭之間經過粘合劑精確結合,連接緊密,薄刀片也無法插入。即使以現代建築工藝,要完全仿造與吉薩大金字塔一樣的高精確度、內部結構複雜的金字塔也相當的困難。

金字塔防腐之謎:

胡夫大金字塔中,在塔的1/3高處叫做「王室」的廳堂內,有一隻垃圾桶;儘管「王室」的溫度相當高,但堆放在桶內的有機物質如貓狗之類小動物的屍體,經過很長時間竟然沒有腐爛變質,反而脫水和木乃伊化了。

金字塔數據之謎:

(1)在平均邊長230米的底座上,金字塔四邊的誤差率僅20公分,還不到1‰;基底四個直角中,東南角為89度56分27秒,東北角為90度3分2秒,西南角為90度0分33秒,而西北角則為89度49分58秒,誤差最大不超過4分,四邊方位同準確的東西南北方位誤差也只在1 分15秒和5分30秒之間,現代日常居住的房屋在轉角的地方差上一兩度是極為稀鬆平常的事,而現代建築的這一大難題「正直角技術」被古代建築大師們遊刃有餘應用於金字塔的轉角建構上(註﹕1度為60分,1分為60秒);5.29萬平方米的塔基,東南角和西北角的高度相差僅l.27公分,誤差率不到萬分之一。

(2)金字塔獨特的造型,使凌厲的沙漠風勢沿著塔的斜面或稜角上升,塔的受風面由下而上,越來越小,在到達塔頂的時候,塔的受風面趨近於零,把風的破壞力化解到最小程度。

(3)金字塔穩定之謎。金字塔塔基正好處磁力線中心,隨著磁力線的運動而運動,隨著地球的運動而運動,因此,它所承受的振幅極其微弱,地震對它的影響不大。金字塔的高與底部周長的比率恰好是0.5π。許多金字塔都採用的51度52分這個特殊仰角。52度角,方錐體的形,與磁力線同步運動的位,是金字塔穩定之謎。

(4)吉薩三大金字塔的排列和獵戶座中三粒腰帶星的排列有著特殊的關係。利用計算機仿真回到公元前10,500年,天上跨越子午線的獵戶座三粒腰帶星的排列和地上吉薩三大金字塔排列格局相同,而天上的星河和地上的尼羅河的位置分布也全對應。這天地相互對應的關係應該並非巧合。

(5)延長在底面中央的縱平分線,所得到的地球經線,正好把地球的大陸和海洋平分成相等的兩半,金字塔的塔基正位於地球各大陸引力中心。

(6)胡夫金字塔底面正方形的對角線延長,恰好能將尼羅河口三角洲包括在內,而延伸正方形的縱平分線,則正好把尼羅河口三角洲平分。

(7)地球兩極的軸心位置每天都有變化,但是,經過25,827年的周期,它又會回到原來的位置,而金字塔的對角線之和,正好是25,826.6。

……金字塔上類似的不可思議之處還有許多,此處不再列舉。至此,有一點幾乎可以肯定的就是,考慮到工程規模,這些凝聚著高度的天文、幾何和曆法知識的巨大建築絕非刀耕火種、處於文明之初的埃及奴隸所能承擔。

除史前核反應堆和金字塔外,還有許多證據表明古老非洲大地曾經有過輝煌的文明。

1930年,兩位法國人種學家馬賽爾格裏奧列和喬邁狄泰倫深入到多岡(Dogon,也有譯作達貢)原始部落中,收集了許多獨特的神話和傳說。他們意外地發現:天文學家爭論了一個世紀的天狼星色變之謎,竟在多岡人的神話傳說中找到了答案。

天狼星是夜空中肉眼能看到的最明亮的星星之一,儘管它距地球8.7光年──51萬億英里之遙。不少的古代天文著作,都記載著天狼星是深紅色的,而現代人眼中的天狼星卻是白色的,為甚麼天狼星的顏色發生了變化呢?這個謎深深地吸引著科學家們。

多岡人告訴法國科學家,天狼星是由一顆大星和一顆小星組成的,小星是一顆黑色的、密度極大而又看不見的伴星,它在橢圓軌道上圍繞大星運動。 他們還知道小星運動周期是50年,他們世代相傳,天狼星是天空中最小而又最重的星,有一種地球上沒有的發光的金屬物質,而在一次事故中,天狼伴星突然爆炸並發生強烈的光,以後便逐漸暗淡了。儘管人類肉眼看不見這顆暗淡的伴星,多岡的老人們卻能用手杖在地面上劃出這兩顆星的運行路線和各種圖形。

天狼伴星是德國天文學家貝塞爾1834年提出的假說。他認為,天狼星運動中的微小擺動是一顆伴星重力吸引的結果。30年後,美國的天文學家克拉克才首次看到了它。它是一顆白矮星,天狼星與它相互環繞的周期為50年,它體積很小,直徑略等於地球,光亮是太陽的1/360,而質量卻大略等於太陽,密度較大,一杯茶大小的物質競可重達12噸。

多岡人對天狼星的知識既詳細又準確,他們知道了天狼星有一顆看不見的伴星。多岡人把這顆伴星叫做「谷星」,大概正是因為它小得幾乎無法看見的緣故。據多岡人說,「谷星」是由現在人們所知道的最重的金屬所構成,這種金屬甚至比鐵還要重。這即意味著,多岡人知道天狼星B具有很大的密度。多岡人還畫了許多有關天狼星系統的圖畫,這些畫表明多岡人了解天狼星 B繞天狼星 A轉動的軌道是橢圓的,處於中心位置的是天狼星A.根據多岡人的傳說,繪出的天狼星和「谷星」擺動軌道圖與現代天文學家所繪的天狼星A和 B所繪的同一種圖驚人地相似。

據多岡人說,他們祖輩關於天狼星 B的知識,是一位名叫「偌默」的神傳授的。多岡人至今還保存著一張畫,上面清楚地畫著,他們信仰的「神」帶著火燄從天而降,落到他們氏族來的情景。 多岡人的天文學傳統並不僅僅限於天狼星。他們說木星有4個月亮而土星則有光環,他們將這兩顆行星在他們所繪的圖中表現了出來。

3. 水晶頭蓋骨與神秘的瑪雅文明

1927年,在中美洲洪都拉斯瑪雅神廟發現了一副水晶頭蓋骨,其年代估計約在瑪雅文明時期。這是利用高純度透明水晶製作而成,與人類的頭蓋骨形狀大小沒有差別。其水晶頭蓋骨沒有留下任何使用工具的痕跡,即是一副完整的水晶雕成的。水晶的硬度約為7度,使用一般的刀子絕不可能不在水晶上留下痕跡。當用激光照射其鼻孔時,整個頭蓋骨均放出光芒。因此,科學家推測,頭蓋骨的內部有複雜透鏡的反射效果。我們現代技術也很難達到這樣的水平。

瑪雅的神秘之風2001年10月底吹到上海,100件瑪雅文明的精粹文物在上海博物館展出3個月。1839年,美國人約翰﹒斯蒂芬斯在洪都拉斯的熱帶叢林中,第一次發現了瑪雅古文明的遺址,此後隨著各國考古人員工作的深入,瑪雅文明一次又一次讓世人感到震驚。這批參展文物向觀眾展示了瑪雅人創造的輝煌紀錄:

(1)最早使用「0」:瑪雅人至少在公元前4世紀就掌握了「0」這個數字概念,是最早發明和使用「0」的民族,比中國人還要早了800年─1000年,而且數字寫法也別具一格。

(2)古代最精確的曆法:瑪雅人測算的地球年為365.2420天,與現代人的測算誤差僅0.0002天,即5000年誤差才僅有一天。他們測算的金星年為584天,和現代的金星年相比,50年內的誤差只有7秒。

(3)最複雜而美麗的象形文字:瑪雅象形文字的發展水平與中國的象形文字很相近,但符號組合遠比漢字複雜,至今未有人找到把它們全部解讀的突破口。瑪雅文字至少在公元前3世紀已經出現,是用800個符號和圖形組成的象形文字,詞彙量多達3萬個。

……除了這些參展文物外,瑪雅人的神廟當中還有一個十分類似中國太極圖的圖案。瑪雅文明還有一座著名的「巴倫克」石棺浮雕:這個帶有奇妙頭飾的年輕人的穿著與當時的瑪雅人截然不同。他貼身的上裝在手腕處有反折過來的袖口,腰際圍著一條有安全扣的寬皮帶,褲子上有網狀花紋,腳跟是緊貼的吊襪狀衣物。以我們對類似圖片的知識而論,這無疑是一副活靈活現的太空人打扮。這個人就像正在駕駛著一艘單人火箭。

瑪雅碑銘神廟的「巴倫克」浮雕中,刻畫了一個帶頭盔的青年,正在操作一台類似飛行器的機器。
瑪雅碑銘神廟的「巴倫克」浮雕中,刻畫了一個帶頭盔的青年,正在操作一台類似飛行器的機器。(網絡圖片)

4.古印度核爆炸廢墟與史詩中記載的核武戰爭

有一部著名的古印度史詩《摩訶波羅多》(Mahabarata,一譯《瑪哈帕臘達》,印度古代梵文敘事詩,意譯為「偉大的波羅多王后裔」,描寫班度和俱盧兩族爭奪王位的鬥爭,與《羅摩衍那》並稱為印度兩大史詩),寫成於公元前一五○○年,距今約有三千五百多年了。據說書中記載的史實比成書時間早了二千年,就是說書中的事情發生在距今約五千多年前。

此書記載了居住在印度恆河上游的科拉瓦人和潘達瓦人、弗裏希尼人和安哈卡人兩次激烈的戰爭。令人不解和驚訝的是從這兩次戰爭的描寫中來看,那是核子戰爭!

書中的第一次戰爭是這樣描述的:「英勇的阿特瓦坦,穩坐在維馬納(類似飛機的飛行器)內降落在水中,發射了『阿格尼亞』,一種類似飛彈武器,能在敵方上空產生並放射出密集的光燄之箭,如同一陣暴雨,包圍了敵人,威力無窮。剎那間,一個濃厚的陰影迅速在潘達瓦上空形成,上空黑了下來,黑暗中所有的羅盤都失去作用,接著開始刮起猛烈的狂風,呼嘯而起,帶起灰塵、砂礫,鳥兒發瘋地叫……似乎天崩地裂。」「太陽似乎在空中搖曳,這種武器發出可怕的灼熱,使地動山搖,在廣大地域內,動物灼斃變形,河水沸騰,魚蝦等全部燙死。火箭爆發時聲如雷鳴,把敵兵燒得如焚焦的樹幹。」

如果阿特瓦坦的武器造成的後果像一場火暴,那麼古爾卡製造的攻擊後果則是一場核彈爆炸及放射性落塵中毒。

第二次戰爭的描寫更令人毛骨悚然,膽顫心驚:「古爾卡乘著快速的維馬納,向敵方三個城市發射了一枚飛彈。此飛彈似有整個宇宙力,其亮度猶如萬個太陽,煙火柱滾升入天空,壯觀無比。」「屍體被燒得無可辨認,毛髮和指甲脫落了,陶瓷器爆裂,飛翔的鳥類被高溫灼焦。為了逃脫死亡,戰士們跳入河流清洗自己和武器。」

後來考古學家在發生上述戰爭的恆河上游發現了眾多已成焦土的廢墟。這些廢墟中大塊大塊的岩石被粘合在一起,表面凸凹不平。我們知道,要使岩石熔化,最低溫度要達到一千八百攝氏度。一般的大火達不到這個溫度,只有原子彈的核爆炸才能達到!

在德肯原始森林裏,人們也發現了許多的焦地廢墟。廢墟的城牆被晶化,光滑似玻璃,建築物內的石製家具表層也被玻璃化了。除了在印度外,古巴比倫、撒哈拉沙漠、蒙古的戈壁都發現了類似的廢墟。廢墟中的「玻璃石」與今天核試驗場的「玻璃石」一模一樣。

從這些與史料記載吻合的考古發現,我們可以推測五千多年前人類也許曾在印度發展出高度文明,對核能的應用非常熟悉,最後卻由於爭權奪利而濫用核能,發動核戰爭。相較於非洲奧克洛發現的二十億年前的核反應堆,當時的人類能運用於和平用途,同時利用天然地形堆放核廢料,這種高度物質文明顯然是由相對高度的精神文明下所發展出來的,運轉了五十萬年即代表了五十萬年的和平與繁榮。否則像史詩中描述的用核子武器互相攻擊,可能不消五十年就毀滅了!現代人類才幾十年的核能技術,光為了核廢料爭論不休,遑論其它,我們真該為此感到汗顏呢。

5.一輪明月是誰造

很久以前,人們就發現一個很有趣的事實,月亮老是用同一面對著我們,不管月球跑到哪裏,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都是同一面,月兒上的陰影總是同一種。這是為甚麼呢?經過觀察分析,人們發現,因為月亮會自轉,而自轉的周期剛剛好跟它繞著地球轉的周期是一樣的。

另外,在地球上看,月球跟太陽是基本一樣大的,這也是日全食存在的前提條件。天文學家發現,太陽距離地球的距離剛好是月球距離地球的395倍,而太陽的直徑也剛剛好是月球的395倍,所以在地面上看到的月亮,就恰好跟太陽一樣大了。

除了上述月球運轉軌道和大小方面的巧合外,月球更加不可思議之處在於它是空心的,而且表層的岩石下面是一層極其堅硬的金屬殼。

月球的空心已經得到了多個方面的證實:登月小艇被拋棄至月球表面時,設置在72公里外的月震儀測得月球表面的震動,這個振動持續超過15分鐘。舉個例子,我們用力敲擊一個空心鐵球時,會發出嗡嗡而持續的振動,而敲擊實心鐵球的時候,只會維持短暫的振動,時間不長就會衰落的可以忽略不計。這個持續振動的現象讓科學家開始設想月球是否是空心的。另外,一個實心的物體遭受撞擊時,可以測出兩種波,一種是縱波,一種是表面波,而空心的物體只能測到表面波。放置在月球上的月震儀,經過長時間的記錄,都沒有記錄到縱波,全部都是表面波。這個現象使科學家更加確信月球是空心的。

另外,根據「阿波羅」宇宙飛船採回的月岩樣品及月球表面磁場的直接測量,月球周圍的磁場強度不及地球磁場強度的1/1000,月球幾乎不存在磁場。由此可見,月亮內部沒有像地球那樣的內核,它內部是空的。月球的平均密度是3.33克/立方釐米,地球密度是5.5克/立方釐米,幾乎相差一半。哈洛德•尤裏博士等科學家認為這是由於月球「重心」空虛所致。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月球權威爾金斯博士在《我們的月球》一書中甚至估計,月球中有體積約1,400萬立方英里的空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所羅門博士對月球的重力進行了研究,他也提出月球內部可能是空的。在一份名為《月球》的國際性研究雜誌上,他寫道:「根據『月球軌道環行器』的觀測,使我們得以獲得了與月球有關的大量知識,尤其在重力方面。也就是說,月球內部很可能是空的……。」

不知您是否發現,平常看月亮都會有一塊塊黑黑的影子,這就是科學家所稱的黑影區。當航天員拿起他們的電動鑽想在那兒鑽一個洞時,發現鑽了很長的時間還是只能鑽進去一點點。這就奇怪了,星球的表面不都應該是由土壤與岩石構成的嗎?雖然有一點兒硬,但也不至於鑽不進去呀!仔細的分析這塊區域的地表組成成份,發現大部份是一種很硬的金屬成份,就是用來建造宇宙飛船的「鈦」金屬。難怪會這麼堅硬了。所以月球的整體構造可以說就像是一個空心的金屬球。月球上的隕石坑數量非常多,不過奇怪的是,這些坑洞都相當的淺。在月球表面最深的一個加格林隕石坑(Gagarin Crater),它的直徑將近300公里,深度卻只有6.4公里。按照科學家推算,造成這個坑的隕石如撞在地球上,將會造成至少1200公里深的大坑!為甚麼在月球上只能造成這麼淺的隕石坑?唯一可能的解釋就是月球的外殼非常的堅硬。那麼前面發現的月表堅硬金屬成份就可以充份說明這個現象了。

最近還有一些其他發現給月球披上了一層更加神秘的面紗。

月球土壤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質,而昆士蘭科技大學的科學工程系的土壤學家Marek Zbik博士發現了月壤中的玻璃泡(Glass bubbles,譯者註﹕當隕石撞向月球時,周圍的沙子會融化成玻璃,形成玻璃狀物。)中含有納米顆粒,它們可以很大程度上解釋月壤的獨特性能,不過這些罕見的納米顆粒的來源一向是個謎。

Zbik博士採用「同步加速器納米層析(synchrotron-based nano tomography)」的新技術,可以在不破壞樣品的情況下,通過光顯微鏡來製成納米粒子的3D圖象。他發現,玻璃泡內部並不像地球上的氣泡含有氣體或水蒸汽,而是整個球體內部布滿了多孔網絡,這些網絡由異形玻璃狀顆粒組成。區別於傳統物理定律,納米粒子的運動符合量子物理學說。或許這些納米顆粒從玻璃氣泡中釋放後,與其他土壤成份混合,於是便賦予了月壤與眾不同的性質。月壤帶靜電,因而它在月表移動回旋。它極富有化學活性,還具有低導熱率,從而它可以存在於160度的月球表面,但是在零下40度時,它就到月表底下兩米的地方去了。它還極富粘性,易碎性,這些性質導致了月壤都受到了金屬與玻璃的磨損。

這樣,由於特殊的納米顆粒,月壤具有奇特的隔熱和反射特性,它還帶靜電,極富化學活性,可以在月球表面「回旋」。而它又富有粘性,所以不會到處飛舞,反倒是保持著均勻分布,沒錯吧?這類特殊土壤是一類電磁放大器,也是用以保護月球的緩沖劑,也許還是月球上的存貨呢。

針對前文所列舉的月球的種種謎團,有一種大膽的假說,認為月球是外表經過改裝後中空的人造機器。如此一來,才能圓滿解答月球留給我們的各種奇異現象!這個假設很大膽,也引起不少的爭論。然而不爭的事實是,月球的的確確不像是天然形成的。月球就像精密的機械一樣,視角也與太陽一般大,天天以同一面面對地球,正好用以在夜晚接替太陽,而且是用其反射能力強的那一面照明地球的(專門由具備內部鋼筋結構、格填充的硅基玻璃泡沫構成的,簡易且具有彈性的反光絕緣電活性單元來覆蓋該表面)。外面是一層高硬度的合金殼,可以承受長時間高密度的隕石轟擊,仍然完好如初。如果是一個天然的星體,是不該具有這麼多人造特徵的。

其實,現在我們知道月球總是以光滑的一面面對地球,而以粗糙的一面背對地球,這是不是告訴我們月球是為了在夜間照明地球上的人們而造的呢?(如果月球是外星人監視地球的宇宙飛船,他們不必做這麼大的宇宙飛船,也不必具備照明功能,相反的他們應該將月球做的越隱蔽越好,不是嗎?)創造一顆類似自然的星體,利用它表面的反射能力(由專門的強反射能力的納米材料)照明地球,這個想法很符合環保概念,因為不需要發電製造大量的污染,也很聰明,因為它能一次照亮幾乎整個地球黑暗的一面。雖然這是個很不可思議的想法,不過卻也不無可能吧!如果今天我們的科學技術進步到這樣的程度,我們會不會這樣做?那麼如果在史前地球上真的有高度發達的人類,他們有沒有可能放一顆月球上去,照亮漆黑的夜晚?

6. 燦爛文明今何在

前文列舉的史前人類擁有輝煌文明的案例,在當今考古界的諸多發現中僅僅是滄海一粟。

考古學家克萊默和湯姆森的《考古學禁區》(Forbidden Archeology)一書,列舉了五百個證據,幾萬年,幾百萬年,甚至於幾億年前人類文明的遺蹟,有許多都有著很高的科技,以及藝術水平。

二十世紀的末尾,一套《世界偉大考古紀實報告》系列叢書由多位世界著名考古學家編撰出版。該叢書通過《水晶頭骨之謎》、《廢墟的真相》、《眾神的宮殿》等十三個分冊圖文並茂的展現了世界考古工作的重大發現。

面對這洋洋大觀的高度發達的史前文明的遺蹟,那麼,我們不禁要問一個問題了:這些曾經如此輝煌的人類文明到哪裏去了呢?為甚麼無法將這些科技留下來,反而是無端的消失,只留下一堆廢墟?還有,我們現在科學發展的路線是否正在重複著上一個文明時期的路線呢?這條路線是否正確?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在最終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人類祖先的共同記憶──大洪水。

在世界許多民族中,如埃及、巴比倫、希伯來、希臘、印度、南美印第安人、北冰洋沿岸的愛斯基摩人、澳大利亞人、太平洋諸島土著居民,東南亞各民族,都流傳著類似的遠古時期的記載:人類的墮落令天神發怒──洪水毀滅人類──水災倖存的好人成為我們這一代人類之祖。英國的民族學家弗雷澤曾指出:在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的一百三十多個印第安種族中,每一個種族都有以這種大洪水為主題的神話。

如此相同的回憶不可能是隨意發明的神話,莫非這些洪水神話其實都在表達相同的歷史真實?怎麼遍布全世界都有類似的記載?在本次人類文明的原始時期,人類非常落後,不要說沒有今天的電話及無線電了,村落與村落間的聯繫都得靠人力往返,何況是跨洲的通訊呢。長距離通訊在那時幾乎是不可能達成的,那麼散居世界各地的人們為甚麼會有如此類似的神話與傳說呢?

是否毀滅性的世界大洪水真有其事呢?

1922年,英國考古學家倫德納‧伍利(C. Leonard Woolley),對巴格達與波斯灣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沙漠地帶進行考察挖掘,結果發現了蘇美古國吾珥城(Ur)的遺王族墓葬之下,有整整二米多厚的乾淨黏土沉積層。經過對黏土的分析研究後表明,這層乾淨的黏土屬於洪水沉積後的淤土。自此,伍利認為這個發現說明了美索不達米亞的古老傳說,以及聖經等記載的大洪水是曾經發生過的歷史事件。另外,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兩條美國海洋考察船對墨西哥灣海底進行鑽探考察,他們從海底鑽出了幾條細長的沉積泥芯,它們地質時間超過一億年,從而可以據此推測這一億年間海水的含鹽度和地球氣候的變化情況。當地質學家研究這些沉積泥芯的時候,意外發現,在大約距今1萬年的沉積層中,存在大量有孔蟲甲殼,而且分析表明在這些有孔蟲生活的年代裏,墨西哥灣海水中的鹽度很低(有孔蟲是一種微小的單細胞浮游生物,其甲殼中氧同位素含量的比例可以代表其生活時期海水的鹽度)。這一情況表明,當時有極大量的淡水湧入墨西哥灣,稀釋了大洋中的海水。那麼這些淡水又是從何而來呢?科學家們一致認為,這突如其來的大量淡水就是史前那場大洪水。

不可否認,目前人類在大陸上找到的大洪水的痕跡和證明並不多,造成這一情況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一是,從歷史記載的文獻來看,大洪水持續的時間並不長,雖然各民族的神話記載不盡相同,但可以確定,這場大洪水大約僅維持了一月左右的時間,然後就徹底退去,從水位高漲到洪水徹底退去前後約120天。這樣短的時間,雖然對於人類而言足夠毀滅一次,但對地球地質而言,還不足以造成明顯的痕跡;二是,大洪水距今已有數千年之久,歲月的流逝已經將本來就不明顯的痕跡統統給抹去了。

因此,我們不能期盼地質學家、考古學家、古生物學家把一大堆證據材料都擺在你面前。所以,這樣遍布全世界的記載和有限的地質考古證據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上古時代人類確實經過毀滅性的洪水災難。不同種族散居世界各地,毀滅性的大洪水災難一過,各處的人們重新建立起文明。

不難推測,當年劫後餘生的少數人類祖先,親自看到了人類被毀滅的情況,心情沉重之餘也會刻骨銘心的記錄下當時的情景,他們最希望的就是後世子孫引以為鑑。以正式的文字語言記載流傳,這肯定都是慘痛記憶與教訓!

那麼這些祖先留下的話是要告訴我們甚麼?綜合看看各民族的描述,我們發現發生大洪水的共同原因是:人類道德敗壞了,失去了該有的善良本性,所以神降大洪水來消滅人類,只有極少數善良的人得以存活延續。這些劫後餘生者,都是被他們的「神」,像蘇美人的水神、諾亞方舟傳說裏的耶和華等,直接警示災難的發生,而少數被救度者的共同原因都是因為他們是當時少數相信神並照著神的要求去做的人。

所以即使史前人類文明多麼的發達,留給後代子孫的卻不是發達的科學技術,而是傳說與神話,和道德的教誨!其實不難想像:經過慘痛教訓,人類清楚的知道,物質文明再發達也敵不過天降災禍。因此留下來的許多民族,他們的祖先最想告訴後代的就是大洪水的教訓──人類要想過幸福的日子,必須得注重道德,否則是天理不容的。

(待續)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