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四二五」,紐約各界集會,呼籲所有同胞認清中共的邪惡本質,制止迫害。 |
「四二五」和平上訪是維護人類道德原則的豐碑
在集會上,共有十六位來自各界的專家、學者發言。其中,紐約時事政論家李天笑在發言中表示,「四二五」和平上訪是維護人類道德原則的豐碑。
紐約時事政論家李天笑 |
李天笑說,十三年來,中共迫害的並不只是法輪功學員的身體,中共要摧毀的也不只是法輪功的煉功形式,中共要迫害和摧毀的是人類道德良知的底線,而法輪功學員「四二五」和平上訪要維護的正是人類道德良知的底線。中共毫無理性的殘酷鎮壓破天荒地導致了龐大的中國人群體從中共的造謠中覺醒,形成了勢不可擋的《九評》和三退大潮,最終將導致中共的全面解體。
法輪功發言人張而平表示 |
法輪功發言人張而平表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佑中華,天滅中共,這是歷史的必然。每個人都面臨著一個嚴峻的考驗和選擇。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真善忍的法理能自由的在中國大陸暢通無阻。
法輪功學員用慈悲和善良抵抗暴力 用事實和真相對抗謊言和詆毀
法輪功發言人張而平先生回顧了當年的「四二五」事件:十三年前的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五日,成千上萬的法輪功學員去了北京中南海的國務院信訪辦公室和平上訪。因為在此不久以前,很多法輪功學員在天津向有關部門澄清法輪功真相,按照法律規定的上訪程序,本著善良美好的願望,和平理性的表達了自己的訴求,卻遭到警察的虐待和無理拘捕。
當時的總理朱鎔基出面接見法輪功學員的代表,答應妥善處理這件事情,並明確表示中央沒有鎮壓法輪功的政策。法輪功學員在這期間沒有標語,沒有口號,也沒有橫幅,靜靜地等待著;當事情解決之後他們就平靜地離開了。離開時地上沒有一點紙屑,甚至他們把警察抽的煙頭都從地上撿起來了。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民間用和平理性的方式向中國政府的領導人進行上訪的活動。
「然而,這一和平理性、符合行政條例的上訪活動,卻被當時的中共總書記江澤民詆毀為圍攻中南海,並與一九九九年七月二十日開始了對法輪功的全面迫害。」張而平說:「根據人權組織的報告,幾十萬修煉法輪功的人被關押起來,至少有三千多例法輪功學員在拘捕期間被迫害致死。同時,很多學生因為拒絕放棄修煉法輪功而失學,包括小學、中學、大學。很多工作人員、軍人、國家幹部、教師因此而失去了就業機會。有的被送到洗腦班,有的被勞教、有的被送進了監獄,經受了很多嚴酷的迫害。有的從此流落街頭、家破人亡。令人髮指的是,竟然還出現了對法輪功學員的活體摘除器官這樣的摧毀人性的悲劇。江澤民與中共對法輪功的全面迫害直接導致了中國大陸無法治的道德淪喪。」
在過去的十三年裏,令人恐怖與令人髮指的是,竟然還出現了對法輪功學員的活體摘取器官這樣的摧毀人性的悲劇。這是中國人民的恥辱。張而平認為,作為一個中國人,怎麼能允許一個專制的政府對自己的同胞們做出這樣的殘酷的沒有人性的迫害。然而,面對這種無情的迫害,法輪功學員堅持使用和平理性和非暴力的方式抗爭,用慈悲和善良抵抗暴力,用事實和真相對抗謊言和詆毀。
天滅中共是歷史的必然 每個人都面臨著考驗和選擇
張而平說,目前在中國大陸出現了許多巨大的變化。中國社會也在經歷一個轉型,每一個人都面臨著一個選擇的機會。通過法輪功學員的承受和付出,有許多海內外的人變成對法輪功的同情支持和幫助。張而平警告那些曾經參與迫害和詆毀法輪功的人,不要繼續助紂為虐。
法輪功學員弘揚正法 廣傳真相
民主人士汪北稷表示:法輪功學員弘揚了正法,保祐了中華,揭露了邪惡,廣傳了真相。在法輪功學員無私的奉獻與巨大的付出之下,中華民族已經看到了曙光,中共當局已經通過不可阻止的內鬥開始走向了快速的滅亡。
美國守護者同盟副主席劉國華在集會上發言 |
美國守護者同盟副主席劉國華說,他見證了手無寸鐵的法輪功學員的力量。「法輪功將為中華民族和全人類提供一個道德和精神層面的偉大支撐。人民公審江××和周永康等元凶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停止迫害 法辦元凶
追查迫害法輪功國際組織發言人汪志遠 |
追查迫害法輪功國際組織發言人汪志遠強調說,「追查國際」最近公開發表了收集迫害法輪功的主犯江、羅、劉、週的罪證的公告 。他重申:迫害法輪功是群體滅絕罪、反人類罪!所有迫害過法輪功的元凶及幫兇都已經記錄在案,其罪行終將遭到徹底的清算。汪志遠還表示:追查國際希望所有涉案人員能夠審時度勢,立刻停止犯罪,並記錄和揭露其他人的罪行,爭取立功贖罪,不要在這個歷史的重大關口做中共與江××的殉葬品。
法輪功之友執行主任艾倫﹒艾德勒(Alan Adler)說,法輪功修煉者為了堅持他們的信仰、堅持真善忍的原則而受到迫害,在過去的十三年中,有成千上萬的人失去了生命。在這個歷史時刻,他呼籲中共的其他成員,在歷史的巨變中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能夠立即停止對法輪功的迫害,並且對迫害法輪功的元凶,如江××、羅幹、劉京、周永康等人繩之以法。
English Version: http://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12/5/2/133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