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漫談:魏文侯以仁人為寶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二年三月六日】西漢劉向在《新序》中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魏國臣子公季成有一次對魏文侯說:「田子方雖然是一位賢人,但並不是擁有封地的君王,國君您卻常常以對待君王的禮節去對待他,那假如有一位比他還賢明的人出現,您又該如何獎賞呢?」

文侯說:「如子方者,非成所得議也。子方,仁人也。仁人也者,國之寶也;智士也者,國之器也;博通士也者,國之尊也,故國有仁人,則群臣不爭,國有智士,則無四鄰諸侯之患,國有博通之士,則人主尊。」

意思是:「田子方這樣的人,可不是季成你能隨意評論的。子方是一位品德高尚、富有愛心的仁義之士,仁義之士是國家的珍寶,多謀善斷、運籌帷幄的智者是國家的棟樑之才,博覽群籍、通曉百科的學者是國家尊貴的人。國家有了仁義之士,那麼大臣們就不會爭鬥,國家有了智慧之士,那周邊的鄰國就不敢進犯,國家具有博學而通達的人才,就可以侍奉國君而受到尊重。」

魏文侯是戰國七雄之一──魏國的開國君王。司馬遷在《史記》推崇魏文侯說:「是時獨魏文侯好學。」 魏文侯對儒家學說非常尊崇,也十分注意自身道德的修養。在位時禮賢下士,對道德學問高尚的賢者求之若渴,非常尊敬。

田子方是子貢的學生,當時賢名聞於諸侯,魏文侯慕名聘他為師,執禮甚恭。

據《史記》記載:魏文侯與田子方飲酒,而稱樂。文侯曰:「鐘聲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奚笑?」子方曰:「臣聞之,君明則樂宮,不明則樂音。今君審於聲,臣恐君之聾於宮也。」文侯曰:「善!敬聞命。」意思是,一次,魏文侯與田子方飲酒,席間樂人奏鐘樂,他聽出鐘聲不協,指出左邊音高。田子方由此批評他不該將心思才智用於音樂,而應當專心致力於治理國家。並嚴肅地指出,「君今審於聲,臣恐君之聾於宮也。」魏文侯虛心地接受了田子方的批評。

魏文侯之子也常受教於田子方,曾將田子方所說的富貴者不得驕人的話告訴了魏文侯,魏文侯感歎地說:如果不是因為你,我哪能聽到這樣的賢者之言。

魏文侯在位時還曾經師事儒門子弟子夏、段乾木等人,他與段乾木的一段故事,已成為中國歷史上國君禮賢下士的一段佳話。

段乾木是戰國時晉國人,他小時候家裏貧窮,地位低下,志向難以實現。他遊學西河,師事孔子弟子子夏,成為很有學問的人。同段乾木一同寓居魏國的賢士田子方、李克、翟璜、吳起等人都被求賢若渴的魏文侯重用,做了高官,唯獨段乾木堅守自己的志向,不願做官。魏文侯欲見他,他竟翻牆而走,不見魏文侯。

有一天,魏文侯外出,從段乾木居住的裏巷前經過,他雙手扶在車前橫木上以表示對段乾木的敬意。魏文侯的車夫對他的舉動頗為不解,問:「國君您為甚麼要扶軾致敬呢?」

魏文侯說:「段乾木是一位賢者,他在權勢面前不改變自己的節操,有君子之道。他雖隱居於貧窮的裏巷,而名聲卻遠揚千里之外,我經過他的住所怎敢不對他表示敬意呢?他因有德行而取得榮譽,我因佔領土地而取得榮譽;他有仁義,我有財物。土地不如德行,財物不如仁義。這正是我應該學習、尊敬的人啊!」

車夫說:「既然如此,那您為甚麼不請他出來做相國呢?」

「嗯,你說得很對!」於是,魏文侯便去請段乾木出來做相國,但段乾木婉言謝絕了。文侯也沒勉強,並且經常去他家裏探望。不過,魏文侯對段乾木非常尊敬,在與段乾木交談時,畢恭畢敬的站立一旁,累了也不敢坐下來休息。段乾木深受感動,兩人成為莫逆之交,魏文侯經常向段乾木討教,他見段乾木生活困難,送給他一些錢帛,段乾木也不推辭。

魏國人聽說國君如此禮遇賢者,都很高興,大家一起歌頌道:「我們的國君愛好正直的人,對待段乾木很尊敬;我們的國君愛好忠信的人,對待段乾木的禮節很隆重。」

沒過多久,秦國想興兵攻打魏國,司馬唐雎向秦國國君進諫道:「段乾木是賢人,魏國禮遇他,天下沒有不知道的。像這樣的國家,恐怕不是能用軍隊征服的吧!」秦國國君覺得有道理,於是按兵不動。

魏文侯禮遇賢士,以仁人為寶,君臣同心,仁德蔚然成風,天下人由衷讚頌,使強大的秦國都不敢貿然侵犯,可謂不戰而屈人之兵,仁者無敵也。

李洪志先生在《修內而安外》中寫道:「臣若不私而國不腐,民若以修身養德為重,政、民自束其心,則舉國安定,民心所向,江山穩固,而外患自懼之,天下太平也,此為聖人之所為。」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