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西醫與見病知源的一點感悟(1)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二年十一月八日】我是位老中醫,從事中醫臨床已四十餘年。在長期與疾病的鬥爭中,我為「治病求源」而苦苦上下求索。

一九九六年春天,我有幸得法修煉後,李洪志老師傳的佛法法理使我茅塞頓開。在以後十六年的「經修其心 功煉其身」[1]的實修中,經過「難忍能忍,難行能行」[2]的實踐,我把自己溶入法中,不斷的讀法背法,反覆通讀李老師二十年來各地的講法。大法的法理使我一直處在漸悟狀態。下面我就自己對中西醫學、「見病知源」漸悟的點滴洞見寫出來,以供同道同修們參考和指正。

中國古中醫是神傳給人的半神文化之一。他始於伏羲時期。伏羲是中華上古之神,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我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

女媧是伏羲之妹,她用「黃土」造了東方之人。伏羲與女媧都是人首龍身之神,所以中華民族才稱自己是龍的傳人。

伏羲上觀天象,下察地理後指出:宇宙(銀河系)是一個不斷旋轉變化著的陰陽太極球,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規律,給人繪製了《先天八卦》。

歷史傳承至商末周初,周文王被困時反覆演算《先天八卦》,著書寫成《後天八卦》,即世人所稱的《周易》,簡稱《易經》。

《易經》是中華文化的第一部經典,又被稱作「諸經之首」。它是論道之作,是後世諸子百家發明創造的源頭。

所謂《易經》之易,是指變化的意思。有規律的變化乃是萬事萬物氣機流動的本性。

我們現在都把華夏族稱為炎黃子孫。炎是誰呢?是指「炎帝」神農。黃是指黃帝。炎帝,神農氏,三皇五帝之一,遠古傳說中的太陽神。傳說神農人身牛首,三歲知稼穡,長成後,身高八尺七寸, 龍顏大唇。農業的發明者,醫藥之祖,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他曾跋山涉水,嘗遍百草,找尋治病解毒良藥,以救夭傷之命,後因誤食「火燄子」腸斷而死。《神農本草經》即是依托他的著作。他是古中醫學的醫藥之祖。

黃是指黃帝。黃帝也是中華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他首先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載入史冊。他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創造文字,始製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等,是承前啟後中華文明的先祖。他與當時的神醫岐伯以易論醫,留下了《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是我國現存醫書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成書於戰國至秦漢時期,《內經》是中國古代神醫們的傑作。它的問世,開創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

《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份。《素問》重點論述了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治療原則以及針灸等內容。《靈樞》是《素問》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內容與之大體相同。除了論述臟腑功能、病因、病機之外,還重點闡述了經絡腧穴,針具、刺法及治療原則等。

《黃帝內經》基本精神及主要內容包括:整體觀念、陰陽五行、藏像經絡、病因病機、診法治則、預防養生和運氣學說等等。「整體觀念」強調人體本身與自然界是一個整體,同時人體結構和各個部份都是彼此聯繫的。「陰陽五行」是用來說明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係的理論。「藏像經絡」是以研究人體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等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相互關係為主要內容的。「病因病機」闡述了各種致病因素作用於人體後是否發病以及疾病發生和變化的內在機理。「診法治則」是中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預防養生」系統闡述了中醫的養生學說,是養生防病經驗的重要總結。「運氣學說」研究自然界氣候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並以此為依據,指導人們趨利避害。

《黃帝內經》被視為中醫學的元典之作,後世醫家、醫聖、藥王皆視之為「龜鏡」。

古中醫學的先哲聖人們用「取類比像」的方法把宇宙萬事萬物的變化,用《易經》的陰陽學說,結合五行學說加以解釋說明,並以此來對照人體,用來解釋說明人體的變化規律。

《素問•陰陽應像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識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藥王孫思邈也指出「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所以古人講「易醫同源」,就是這個道理。

《素問•氣流變大論》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大事,可以長長」。在此先哲們已經明確地告訴我們後人應怎樣去研究學習和發展中醫學。
中醫學指出人與天(宇宙)的立足點應是「天人合一」的生命宇宙整體統一觀,指出人的原始生命源於天(天地大氣的運動),強調人體是一個小宇宙,世界是個大宇宙。「從陰陽則生,逆陰陽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及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聖者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當歷史發展到東漢時期,南陽太守張仲景在日常辦公中,遇民事糾紛則斷案審理,無案時就在大堂上為民看病療疾。他不僅是位好官還是個神醫。「坐堂行醫」就是讚譽張仲景的功德。

張仲景在多次與大型瘟疫的鬥爭實踐中,他集易醫之大成,寫成《傷寒雜病論》一書,從而奠定了中醫學辯證施治的理論體系與完備的臨床實施原則,這部中醫學的經典之作是世界上第一部醫學理論和臨床實踐完整結合的著作,比西醫學早了一千六百多年。後人為了紀念張仲景的不朽功績尊稱他為「醫聖」。

(待續)

註﹕

[1]李洪志師父詩詞:《洪吟》〈同化〉
[2]李洪志師父著作:《轉法輪》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