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李白及其詩歌欣賞(9)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二年一月二十六日】(接前文)

6、中年作品《蜀道難》

噫籲嚱(yīxū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fú),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sài)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huī),砯(pīng)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wéi),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大意:
噫籲唏(驚嘆聲)!多麼險峻,多麼高!蜀道難走,比上天還難。
蠶叢和魚鳧兩個蜀王,開國的事情年代久遠而渺茫不清。
從那以後經過四萬八千年,才和秦地的人有交通。
西邊擋著太白山,只有鳥道,高飛的鳥才可以橫渡峨嵋山頂。
直到地崩山塌,「五丁力士」都被壓死,然後才有了天梯與石棧相互連接的蜀道。
上面有即使是拉車的六龍也要繞彎的最高峰,
下面有衝激高濺的波浪逆折的漩渦。
高飛的黃鶴尚且飛不過去,猿猴想過去都發愁無處可以攀援。
青泥山迂迴曲折,很短的路程內要轉很多彎,盤繞著山峰。
屏住呼吸伸手可以摸到星星,用手摸著胸口空嘆息。
問你西遊甚麼時候回來?
可怕的路途,陡峭的山岩難以攀登。
只見鳥兒叫聲淒厲,在古樹上悲鳴,雌的和雄的在林間環繞飛翔。
又聽見杜鵑在月夜裏啼叫,哀愁充滿空山。
蜀道難走啊,比上天還難,讓人聽了這話紅顏衰謝。
連綿的山峰離天不到一尺,枯松靠著陡直的絕壁倒掛著。
急流瀑布爭著喧囂而下,撞擊山崖使石頭翻滾發出雷鳴般聲響。
就是這麼危險,你這遠道的人,為甚麼來到這裏?
劍閣高峻崎嶇而突兀不平,一個人守住關口,萬人也打不開。
守關的如果不可靠,就會變成當道的豺狼。
早晨要躲避猛虎,晚上要提防長蛇,磨著牙齒吸人血,殺的人數不清。
錦城雖然是個安樂的地方,還是不如回家好。
蜀道難走啊,比上天還難,側過身向西望著,長長地嘆息。

賞析:《蜀道難》全詩二百九十四字,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給人以盪氣迴腸之感,是李白最富浪漫主義色彩的代表作,「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一般認為,這首詩很可能是李白於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寶元載至天寶三載)身在長安時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寫的,目的是規勸王炎不要羈留蜀地,早日回歸長安。有別於其他的送別詩,此詩巧妙地運用別情,寫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險的特點,同時也融入了詩人對當時社會現狀的隱憂。

「噫籲嚱」三個感歎詞連用,「危」、「高」同義重出,「噫籲嚱,危呼高哉」,一聲驚嘆,震撼人心。「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寫盡蜀道之高。開篇之語,憑空起勢,包含著充沛的感情力量,使人在這一聲並沒有多少具體描繪的驚呼中,頓感蜀道的高峻。

詩中蜀國自開國四萬八千年都一直「不與秦塞通人煙」,太白山有鳥道,卻無人路可行,概括敘述了蜀國長期與內地隔絕的狀況,也寓高山阻隔之意於其中。蜀山太高,連太陽神的車子都得繞行!而且天梯石棧的下面是急湍險流。健飛的黃鶴無法通過,善於攀援的猿猴也為如何通過而發愁。在此基礎上,詩人又通過摹寫攀登者的神情和動作,如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等,來進一步烘托山路迂曲,蜀道因其高而艱險難行。

「問君西遊何時還」,未登程先問歸期,借惜別之情,寫透蜀道之險。

「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不但路途難走,而且環境荒涼,淒清,充滿了無限的哀怨與愁苦,使人聞而失色,這樣的細節描寫較好地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四句運用誇張手法,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盪,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圖卷;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萬壑雷鳴的音響,組合起來的動感畫面,這一切產生了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效果。山勢高危使人望而生畏,山川險要令人驚心動魄,蜀道之難,被描寫得簡直呼之欲出般真實、生動。

詩人還創造性地繼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反覆形式,主旨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在開頭,中間,結尾各出現一次。反覆詠嘆,內容逐次加深,使人產生「一嘆不足而至於再,再嘆不足而至於三」的感受,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蜀道難》這首詩中豐富傳神的畫面、奔放豪邁的語言,可讓我們盡情領略「詩仙」李白的風貌和特質。

如果說繪畫是兩維的,李白的詩歌則至少是三維的。如果說繪畫是靜止的,李白的詩歌則充滿了多元的動感。如果說好的繪畫充滿了對色彩與光影的巧妙運用,李白的詩除了色彩和光影外,還能有效地調動人的聽覺、觸覺、嗅覺和心靈感受能力。如果說繪畫能記錄萬古一瞬,李白的詩歌則好似在同時描繪現在和古往今來。

(待續)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