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文化】善化的力量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九年三月四日】德性是上天賦予人的良知本性,是人生命本質中最美好的東西。因此能夠保持善性和不斷昇華道德,就是人最應該力行的。君子喜歡看善書、行善事,不僅自己行善,而且提倡、推廣到四方,感化世人,使人覺悟而由此帶來福祉,使一切歸於天理正道,所以古語說「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古人勸善的例子不勝枚舉,以下為其中幾例。

春秋時,魯國的子路「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暇豚」(《史記》),第一次拜見孔子時,頭上插著雉羽,腰佩暇豚服飾,一副好勇之態。孔子向他講了學習的重要性:「人君而無諫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御狂馬不釋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哉?君子不可不學。」子路聽了很受教育,心悅誠服的穿上了儒生的衣服,向孔子學習禮樂。孔子向他講述了君子之道和為政之道:「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做官就要以身作則,還要勤政愛民,永不懈怠」。子路追隨孔子周遊列國弘揚道德,思想境界也在一直不斷提升,他忠心於老師,盡職於國家。孔子稱讚他說:「子路聞過則喜,過而能改,其進矣!」子路後來出任蒲邑大夫,實行禮樂教化,果然經過三年,蒲邑大治,民風淳厚,孔子三稱其善。

明代時,山右人伍千筋力大好勇,平日常舞槍弄棒,一句話不合心意,就出重拳打人。或爭奪別人財物不償還,或借人錢財不立借據,人們都害怕他。一天,天很熱,他上城樓乘涼,有幾人先在樓上乘涼,看見他來了,都嚇得避到別處去了,只有一位老人仍坐在那裏不動。伍千筋盛氣凌人地說:「眾人都跑了,你還不動,是不是認為我拳腳不厲害?」老人說:「你執迷不悟啊。你父母撫育你長大成人,希望你成為於國於民有益之人。你有一身武藝,不思報效國家,卻甘心作無賴,使國家少了一個可用之才,可惜!可惜!」伍千筋聽了老人教誨,非常慚愧,他流著淚說:「周圍人都說我是可惡的壞人,我也就當自己是壞人。今日聽老人好話,如同聽到晨鐘暮鼓,令我猛然清醒過來。只是我作壞人時間長了,就像月亮殘缺難圓一樣,縱然痛改前非,不知能不能成為正人君子?」老人說:「你果真回心轉意,修身向善,又怎麼不能修成正人君子呢?」伍千筋從此改惡從善,報效國家,後來官至副元帥,治軍嚴明,愛民如子,受到人們的稱讚。

明代教育家王陽明所著的《像祠記》中記述了黔西縣靈博山像的祠廟的故事。像是舜帝的同父異母之弟,驕橫跋扈,多次設計害舜。舜總以孝德的行為感化他,終於使他悔過自新,棄惡從善。後來像在封地有鼻任用賢人,推天子的恩澤於百姓,勤於政務,造福於民。當地的苗民後來因懷念他而為他建了寺廟。這使人們領悟到:君子修養自己的品德,即使遇到如像這樣不善良的人,也能把他感化。更使人感到:舜的高尚品德進入人心的深度和德澤流傳的遼遠長久。

古語說:「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德教善化可以啟發人的心靈,去思考人生的真諦及如何關愛他人的道德問題,而不是陷溺於利慾之中。善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因為善的力量無處不在,可以從根本上改變人心,引導人追求和實踐真理,回歸良知本性,做出善良、正義的選擇,而令一切不正的因素解體。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