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不易需無私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九年十月二十七日】和夥伴們攀談時,談到這樣一個話題:有時候他們無法理解一些人(包括同事、領導、同學等)說話的意思,也就是說,不明白那些人說出的話是褒、是貶、是關心或是諷刺?

我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因為自小就開始修煉,所以對一切事情都看的比較淡泊。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加之社會環境的薰染,有時候也在考慮著別人和我說話的涵義是否有非表面所言之意。加緊學法讓我很快明白這是自己後天的觀念執著,一定要排除這不好的思想。再後來遇到甚麼事情,我都是把人的話理解為善意,是關心。因為首先不管這個人說話時抱有甚麼樣的心理,我們都把它理解為一片好意,它不會給我們造成任何損失的。如果我們理解成是壞話,那麼說不定曲解了人呢。

有這樣一個故事: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有一次孔子周遊列國,困於陳蔡之間七天沒飯吃,顏回好不容易找到一點糧米,便趕緊埋鍋造飯,米飯將熟之際,孔子聞香抬頭,恰好看到顏回用手抓出一把米飯送入口中;等到顏回請孔子吃飯,孔子假裝說:「我剛剛夢到我父親,想用這乾淨的白飯來祭拜他。」顏回趕快說:「不行,不行,這飯不乾淨,剛剛燒飯時有些煙塵掉入鍋中,棄之可惜,我便抓出來吃掉了。」孔子這才知道顏回並非偷吃飯,心中相當感慨,便對弟子們說:「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再反過來講,即使那人是惡意,我們用善念來對待他,也會打動他的心靈與善根。人的先天本性中都是善惡同在的,在無私的召喚下,善就會顯露出來。就像《神韻》中的純善純美使無數觀眾報以雷鳴般的掌聲,節目中的善與超強的慈悲不禁催人淚下,歸正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激起善念。其實,襟懷寬廣坦蕩這也正是君子之所為。只有無私才能體諒別人,才能理解別人。

如是君子懷德,恆久莫變。《中庸》說:「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意即堅守美德,永不離棄。聽了這個故事,希望您也善念對待您身邊的所有人,也許,做一件事保持善念並不難,心懷善念恆久不變的對待所有人才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無私作為!

[修煉人之間的理性交流,通常只是個人當時修煉狀態中的認識,善意交流,共同提高。]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