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向內找去利益心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學法已十多年了,對發生矛盾向內找也知道,就是一旦遇到事情時往往是不能向內找,總是這事誰誰怎麼樣了,這事如何如何了,有時自己還氣的夠嗆,很是生氣。不是向內找自己,自己卻想招如何對付這樣的事,說白了就是自己別吃虧,便宜不能讓別人得,根本不把自己當成修煉人(自己沒意識到)。覺得自己吃虧了,別人怎麼欺負自己了,向同修訴苦,對矛盾中的人產生氣恨,說這個常人怎麼這樣,就想我不給這家幹了,用逃避的方法去解決。通過這段時間背法,師父說發生矛盾時沒有偶然的,一切都是大法弟子心促成的,發生矛盾向內找,我真正明白這些法理後,再發生矛盾時,也知道向內找自己還有甚麼心,是甚麼執著造成的。

我是給個體老闆打工的,是搞市場營銷的,做推銷工作的,當顧客需要貨時,我便打電話聯繫老闆給送貨,對打電話的費用很在意,其實就是對個人利益很看重,每聯繫通話時,自己都看通話時間,通話時間要是不超過一分鐘,就不想甚麼,要是一分鐘多,就想花去了四角錢,通話時,老闆要是聽不那麼明白,就要問,我在告訴的時候就很著急,怕時間長花電話費,當通完電話時,一看時間兩分多,就很生氣,一想又花了六角錢,心裏就合計,推銷出去一件才多少錢,電話費就花這麼多。嫌老闆說話囉嗦,打電話時就使勁喊,讓快點聽清楚,免得浪費電話費。有時不自覺的算計今天又花去多少多少電話費了。這利益之心有多重?想自己是來幹甚麼的,就是為了這利益來的嗎?不是來助師正法救度眾生的,我怎麼能要這些呢?這心可不能要。

自己認識到了之後,再打電話時就不太在意時間長短了,可是這利益之心有時還是往外冒。比如昨天打電話給老闆,她接電話後說,她正在稱白菜,一會她給我打,心想你給我打我接就不花錢了,我等十多分鐘也沒來電話,也許她忘了,我就打了過去,她接了電話說,你給送貨的人打,又告訴我電話號。我說知道,表面沒有說甚麼,心裏已生氣了,給送貨的人打,送貨的人又聽不清楚,我就使勁喊。好不容易打完了,就對老闆來氣:這不純屬於折騰人嗎!

正不高興時,一下看到一個同修,我剛想向其訴說,一想這不是自己的利益心沒放下嗎?就沒說這事。回到家後,才發現我怎麼還能在意這幾角錢呢?就想幾角錢這麼點的利益都沒放下,修了這麼多年,太慚愧了,真是愧對師父的慈悲苦度,之後從腦子就映出《轉法輪》書上寫的話:"為一點小利爭鬥,發出的思想、使出的招術都很壞,做好人都很難。"以前就以為說的不是我,是別人,今天一對照法,我不就是為了一點小利而憂的人嗎?這才覺得說的是自己。

在我寫完上段時,我就上班去了。就有兩家需要在下午送貨的,給女老闆打電話時,她說在市場買菜,讓我給男老闆打電話,沒有算計再打電話還要花錢,我很平和地打了電話,他讓我把離家近的那家在晚上回家時順便帶回給送去,我也樂呵呵地答應了。我覺得放下利益心我不再為個人的利益得失而傷心,真是心情輕鬆愉快。感謝師父!感謝大法!

在去年的《明慧週刊》上同修寫的交流文章裏,寫了這麼一段法,九八年《歐洲法會講法》的一段法:"那麼發生矛盾的時候要各自向內找自己的原因,不管這件事怨不怨你。記住我說的話:不管這件事情怨你還是不怨你,你都找自己,你會發現問題。如果這件事情絕對的與你沒有關係,沒有你應該去的心,那麼這件事情就很少會發生在你身上。如果你沒有這顆心,就不會引起矛盾,得對你修煉負責任的。是凡矛盾發生在你身上,出現在你這兒,出現你們之間,就很可能與你有關係,就有你要去的東西。不管怨不怨你,我的法身在去你的心的時候,可不管這件事情怨他還是怨你。」

我就把這段法寫在紙上,背了下來。但還是沒有時時做到向內找自己,遇到矛盾時,還是把眼睛盯向對方。就在前幾天,我到一個同修家,是她打電話讓我去,我去她家按門鈴,按了三次,她才出聲確定家裏有人,我心裏有些不快,當我再去她家時,有了上次情況,我就按長了五次門鈴,還是沒人回應,我就準備離開時,她發現是我她才出聲,進了她家後,又發現她在看電視,我就非常生氣,心裏就想怕成這樣不給我開門,而卻看電視。留我呆會我也沒呆。出來後,就非常看不起她,就想我可離你遠點,我可不和你再接觸了。但我又想起了師父在九八《歐洲法會講法》的上述的那段法,我應該找自己,冷靜一想,看不起別人那不是妒嫉心嗎?因她沒有及時給我開門,我就生氣,我為甚麼生氣呢,因她觸犯自己了,深挖自己,還是利益之心,所以來氣,利益心。另外不體諒別人(因她害怕所以不想開門),對別人不寬容,沒有慈悲心,一找自己還有這麼多心。那麼看到她的執著,我也是有這樣的執著。她有怕,說明自己也有怕心。所以發生矛盾真得對照大法,去向內找自己,而不是用法衡量別人。

我在這裏也要謝謝同修的交流文章對我的幫助,同修的一些修煉體會對我有很多啟發。因此我也把自己的修煉心得寫出來,與同修共享,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修煉人之間的理性交流,通常只是個人當時修煉狀態中的認識,善意交流,共同提高]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