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重視傳統文化的道德教育的價值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零七年九月五日】現在社會,多少年來,所有的學校都在大會小會的談德育,但還不時遇到一些令人頭疼的問題如抽煙、喝酒、校園暴力、破壞公物、甚至侮辱教師等等。看來如何理解、實施道德教育,怎樣使道德教育充滿活力並富有成效,的確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甚麼是道德

何為道?道即是法,是萬物之奧,萬事之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道先天地而存,是陰陽相合、遵自然法則運行不息的規律。何為德?德是物質場,萬物存在的基礎。「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重積德則無不克」(《道德經》)道與德連在一起就是尊道重德。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曾將道德闡釋為「天道」、「天理」,以及人當遵守的「仁、義、禮、智、信」。天道、天理體現的是宇宙、地球、人類的自然和社會規律的總和,而「仁、義、禮、智、信」則是人順從天道所應遵從的道德規範。道德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所在,人無「德」便不能稱之為人。由此可見,道德的內涵是非常深刻的。

二、道德與幸福

做人有為人之道,成物有構物之理。古人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人行事需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遵循一定的規律。得道能明事理,同時擁有了一種本領。得自然之道可成學者專家,得社會之道可為官為君,得先天之道可返本歸真。符合事物規律行事必然會推動事物向好的方向發展,使事物繁榮昌盛。相反,逆道而行就會碰的頭破血流;為人處世應遵循一定的法則,這個法則的具體表述就是道德規範。重德能不斷積德,使人德高望重,眾望所歸,為處世理事打下良好基礎,走遍天下人所敬仰。

沒有道德的個人,必然喪盡天良,為社會所不容;沒有道德的社會,必然混亂、腐朽、墮落。可見,傳統道德與人類幸福又是息息相關的。

三、悠悠中華文化五千載,道德一線貫穿,為道德教育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素材

教育歷來被譽為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教育的問題歸根到底是一個人的問題。人有兩面性,可以選擇善也可以選擇惡,可以學好也可以學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普遍的人性中,善與惡共存。一個人要行善,則必須約束自己的惡念,要吃苦、付出,還要持之以恆的堅持;而只要稍微放縱自己的慾望就會墮落。放縱當然比約束更容易,所謂「學好三年、學壞三天」。

筆者認為教育的作用在於激發人的正的因素,抑制人的負的因素;其根本途徑在於從「心」做起,應回歸到正心、誠意、提升道德修養的路上。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包含豐富的道德內涵,其精華代代相傳。「天人合一」代表著我們祖先的宇宙觀;「善惡有報」是社會的常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為人的起碼美德;「忠孝節義」是人生於世的標準;「仁義禮智信」成為規範人和社會的道德基礎。中華文化體現出誠(實)、善(良)、和(為貴)、(包)容等優點。中華傳統文化主張天人和諧,重視個人修養,能夠包容,能夠發展,能夠維護人間道德,能夠使人有正信。

傳統道德提倡的克制、忍讓、節儉、吃苦耐勞,恰恰能夠避免人陷入那種無度的縱慾之中。是調劑人生活,使人精神充實的有力保障。而樂天知命,使人能夠更加理智而清醒的生活。拋棄了無謂的慾望得不到滿足而帶來的煩惱。這些東西非常合乎天理,也十分符合人性。有益於激發人正面的因素,抑制人負的因素,具有向善向上的感染力。所以說中國傳統文化是道德教育取之不盡的好素材。

四、用傳統文化實施道德教育的方法

道德是無所不在的,是活潑的、流動的、豐富多彩的,而非呆滯的、靜止的、一成不變的,在借助傳統文化實施道德教育中,如果我們選擇恰當的方法,是能夠把她準確、實在、生動的表現出來,並打動人心的。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主要採取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一)事例法。即通過典型事例特別是典型的歷史事件講明道理。表現為認真、嚴謹、準確,令人感到信服。有一個「作法自斃」的歷史事件,說的是在秦國實行變法的商鞅,秦孝公死後被迫逃亡。欲住旅店,店主說,按照商君之法,旅店收留了沒有身份證明的客人,主人將受到懲罰。你沒有住店的證明,我不能收留你。商鞅頒行的苛刑厲法最終害了自己。這個歷史史實準確說明了害人者終害己,善惡必報的道理,啟發學生善待他人,善待周圍的一切。

(二)故事法。即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表現傳統美德。表現為具體、生動、耐人尋味。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他們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這個孝感天地的故事生動、感人、引人深思。

(三)藝術法。藝術是道德的通俗化表達。藝術法是通過各種文藝形式表現道德內涵的教學方法。表現為從抽象到具體,從概念到形像,引人入勝。例如,讓學生看舞劇《精忠報國》,當學生們看到岳飛馳騁疆場的一幅幅畫面時,臉上露出了找到老師上課說的「忠心報效國家的人」的表情:岳飛似乎又活過來了!

請學生看《採藥圖》,李時珍這位明代的神農,他腳穿草鞋,肩荷藥鋤,藥鋤上挑一藥簍,藥簍中放滿了採來的中草藥樣本。他手持草藥,他不是在觀察,而是在分析、在比較、在研究、在思考。你看,他的眼神何等專注!李時珍那種腳踏實地,刻苦鑽研,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科學家精神躍然紙上。

藝術法可以通過各種文藝形式把最美、最善、最正的東西傳遞給學生。

(四)人生感悟法。即借鑑他人的人生經歷,體悟其中的人生道理。表現為印象深刻啟發性強。阿桂,字廣廷,清乾隆年間人,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兼首席軍機大臣。他曾經奉命修築青龍岡的大壩,他的副將李榮吉認為應緩慢施工以防止崩塌。而阿桂卻斥責他是阻擾施工,擾亂軍民。等到大壩合攏的那天,文武百官都來向阿桂道賀,只有李榮吉還在大壩上督促眾人追加土料加固大壩。可兩天後大壩最終還是崩塌了,阿桂半夜聽說壩塌後,立即飛馳趕到壩上,只見李榮吉已經被沖到水裏,阿桂急忙下令救他上來。阿桂哭著為其脫去濕衣服,把皇帝賞賜給自己的黑狐禮服給其披上取暖,過了很久,李榮吉才甦醒過來。阿桂誠懇地向他道歉,還自己向朝廷檢舉了自己的過失,並且推薦李榮吉替代他的職位。我提出的問題是:這個故事體現了主人公甚麼樣的品質?對後人有甚麼啟發?學生通過閱讀思考,能夠體悟到主人公見錯彌補,知錯勇改的好品質。啟發學生要不斷的完善提高自己。

中國傳統文化是祖先給我們留下的文化,可以為道德教育提供取之不盡的好素材,而神傳道德是人們理解修煉、理解大法真相的重要基礎,也就是人們得救的基礎。我們大法弟子有責任重視它,珍惜它、善用它。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