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真正的修煉道路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零七年三月二十二日】我得法已有五年了,這是第一次和同修們交流心得體會。我先簡單的介紹一下我修煉前的情況:

我在上中學時,那時候才十三歲,我就想出家修行了。當我和父母講要出家修行時,母親說叫我讀完初中再去也不遲。無奈,我就和我的一些朋友繼續上學,我們開始模仿和尚的修煉方法,吃素、打坐,也不想和家人住在一起了。於是就經常住在道觀和寺院裏,並向僧人學法。

到了一九七五年,因為共產黨佔領南越,我們的學業就完全停頓了,我和我的一些朋友便成為專業修煉人,即是道士。而且就想這一世應該能修成了。過去也聽說過古代有很多很年輕的修煉人就成佛了,為甚麼我們就不能呢?因為修煉沒有進步,我的一個同道企圖用刀片割喉自殺,希望以此達到涅槃圓寂。現在我才知道,必須要有師父的啟悟和法理的指導才能修成。而我們那時還自高自大,自以為修的很高了。

在越南由於形勢的確變化很大,後來就不能在寺院修行了,於是我們就離開寺院(即還俗),尋找新的生活,心性也不如從前了。但結婚成立家庭以後,修行時的善念仍然浮現在我的腦海裏,知道生命的真諦是不做壞事做好事,不爭不鬥,所以經常去寺院做法事,建寺廟等等……

直到二零零二年,我的妹妹告訴我她修煉法輪功了,問我知不知道李洪志師父的法輪大法,並把《轉法輪》和教功帶送給我。我這個人通常是不太接受,甚至會懷疑別的門派或宗教形式,而這次聽我妹妹一說就特別高興。在鼓勵她的同時,我也立刻和她一起煉五套功法。當做到第二套抱輪時,就感到有法輪旋轉,覺的很驚奇,妹妹聽了也很高興。就這樣,我每天早晨堅持煉功,並對照師父的教功錄像帶,使自己做的更加準確。

神奇的事接連發生,沒煉多久我的各種病全好了,再不用到醫生那去了。有一天正巧碰上了給我看病的醫生,他問我為甚麼不見我去拿藥看病了,我就告訴他,我現在沒病了,是因為煉了法輪功。他聽了很愕然,但仍然很高興並說那太好了,因為到後來他的很多藥對我的病都無效了,現在我身體好了也就不會再給他找麻煩了。不久家人見到在我身上發生了這麼多神奇,也都開始了修煉。

我還記得我的孩子修煉後,有一次從學校回來發高燒,忽冷忽熱。他媽問他要不要去看醫生?孩子當時說:難道媽媽不想讓我還業嗎?我聽了很高興,同時覺的太太是心疼兒女之情,還沒有放下常人之心。

還有一次是女兒「生病」,開始想去看醫生,但馬上又想到:我是個修煉人,怎麼能叫常人去給我看病呀?結果沒去,所謂的「病」很快就好了。

再說我的太太她每次過病業關時。因為她難受時死去活來的表現使我坐立不安,並且還要去看醫生,為了拿藥還和護士過不去,後來太太覺的修煉人「消業」的反應不是病,不應該看醫生了,不吃藥了,結果甚麼都好了。其實這也是讓我過心性關。

之後輪到我過病業關。早上起床,背上像壓了一塊大石頭,痛的起不來。痛了一個多月幾乎都難以忍受了,後來我妹妹給我打電話,鼓勵我多學法才能在法上提高,才能消業、好病。後來,堅持學法和聽講法錄音,師父幫助我消掉了病業,那時真的感到全身輕鬆。經常學法就好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我每個問題的鎖,一股很大的能量使我明白了生命物質的本源。修煉不是高不可攀。法輪大法法理通俗易懂,但內涵卻很深,能解決生死的所有疑問。我明白了法理和師父為甚麼救度我們,改變了過去執著追求物質生活的想法,修煉更加精進,身心輕鬆。我告訴自己:這可是你最後一次真正性命雙修的機會,走出這個生死的輪迴。我決心好好修煉法輪大法,得到師父的慈悲救度。

從那時起,我和家人的生活方式完全改變了,改變了以前週末吃喝玩樂或去寺廟做事。真的很奇妙,好像有人安排似的,工作的忙碌也漸漸減少,代替的是做證實法的事情。但我也常提醒自己要修煉的更好,特別和同修一起做證實法的事時,我會常常告誡自己記住師父對我們的教誨,我們是一個整體,我要做一個好的大法粒子,並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修煉人的標準,否則會給大法帶來不好的影響,對證實法不利。所以每次做證實法的事,我都發正念,並請師父加持,不錯過一次救度眾生、講清真相建立威德的機會。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二零零五年和二零零六年兩次花車遊行。

記得在二零零五年七月四日參加Huntington Beach的花車遊行,我們的花車是最大的,而且花車是倒著開的,在觀眾非常擁擠的街道上開了足足五英里,最後安全到達了終點。現在想起來都覺的有點不可思議,這就是大法的威力和師父的呵護。

而在二零零六年花車遊行時,花車共有五個輪子,四個輪子都壞了,其中兩個輪胎由於摩擦熱度太高,都掉出來了,但我們還是安全的開到了終點。我感謝師父的法身在我們修煉路程上時刻保護著我們。我決心做好師父叫我們做的三件事(即學好法、講清真相、發正念)。不辜負師父對我們的慈悲救度,完成正法時期大法弟子的使命。

最後祝各位同修共同精進!

(二零零七年美西法輪大法修煉心得交流會發言稿)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