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白話譯解】人剛出生的時候,每個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這種善良的本性並沒有很大的差別,但長大過程中,每個人因為生活環境以及受教育情況的差異,各人的習性向著不同的方向發展,生活習慣及個性的差距就越來越大了。
如果生活在孩子周圍的人,都懷有仁義之心,安分守己,那孩子也會成長為知書達理、與人為善的人。如果孩子的四周都是寡廉鮮恥、不仁不義的人,久而久之,孩子也會變得不知廉恥,是非不分。
這時如果還不施以適當的教育,孩子好的本性也會因為受到壞環境的影響,而使善良的本性逐漸被埋沒,變得是非不分,甚至誤入歧途。
對於幼兒的教育,貴在專心一致,體諒寬容,持之以恆。憑一時的興趣過份熱心會讓幼小的孩子覺得不知所措;「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教育,則無法盡到教育孩子的責任。
為人父母者,自己建立了良好的教育思想,孩子才能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建立穩定良好的基本概念,從而按照這些好的概念,養成好的起居習慣、好的衛生習慣,養成不浪費食物、愛惜物品,以及自己安靜玩耍的習慣、好的語言習慣、尊重他人、關心體諒他人的習慣,等等。
其實,「人之初,性本善」只是一部份人的認識,人生下來就是善惡同在的。也就是說,嬰兒一出生,就既有佛性,又有魔性;只是幼小的孩子還沒有受環境的污染,所以相對來說是很純真、善性更突出的。因此,父母親教育孩子時,要處處留心將道德教育與知識教育同時進行,鼓勵和突出孩子的善性,教導孩子抑制和磨去自己的魔性。這樣,孩子才能學會明善惡、通情達理,而不是養成動輒就以哭鬧鉗制父母、越來越任性妄為的壞習慣與不良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