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路在腳下 不進則止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2005年11月30日】蜀地的邊境有兩個和尚,一個貧窮,一個富有。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到南海去,怎麼樣?」 富和尚說:「你靠甚麼去呢?」窮和尚回答說:「我只要一個瓶一個缽就足夠了。」富和尚說:「我多年來都想攢錢雇船去,還沒有成行,你靠甚麼去呀!」到了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回來了,把此事告訴了富和尚,富和尚感到很慚愧。

這是清朝著名文學家彭端淑在《為學﹒首示子侄》一文中講的一個故事。他通過這個故事講了這樣一個道理:

天下的事沒有難易之分,只要你去做了,那麼即使再難的事情也很容易;如果不去做,那麼再容易的事情也會很難。用在學習上也是這樣,你去學了,那麼再難的學問也很容易;如果不去學習,那麼再容易的學問也會很難。那些依仗自己聰明而有才學,但並不學習的人,一定會自己毀了自己。只有那些自己不限於自己的昏昧和平凡,並且用心學習而不懈怠的人,才會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

讀了這個故事,感慨良多。我們遇到事情,經常不趕快去努力,反而會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尋找所謂的「捷徑」上面,或者推脫「明天再說」、「以後再說」。這不就像富和尚在等坐船出行一樣嗎?《明日歌》中說的好:「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走路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走一步就會前進一步。其實甚麼事情都是從一點一滴開始的,經過逐漸的積累才能最終走向成功。如果僅知道貪大喜功而不知從點滴做起,為之時刻盡力,就要像富和尚那樣等到最後空無所有了。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