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顧名思義重修身 功成名就舉家興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5年10月21日】王昶,字文舒,三國時太原郡晉陽人,他生性謹慎寬厚,待人處事謙虛禮讓,被當時的人們所稱道。

王昶為他的姪兒分別起名「默」和「沉」,為自己的兒子分別起名為「渾」、「深」、「淪」、「湛」,這些名字都寓含了他提倡的含蓄內斂、謙遜平實、淡然自守的處世原則。

他曾經專為兒孫寫了一篇寓意深刻的《戒子文》,其中談道:「我以這四個字作為名字,是希望你們聽到名字就能夠想到這個字的含義,時時謹慎不要違背。事物都是成熟的快敗亡的也快,晚成必有好結果;早晨開花的小草,到晚上就凋零了,松柏的茂盛,寒冬也不會減弱,所以君子都以『闕黨小子』的急於求成為戒鑑。如果能把委曲看作是舒展,能把謙讓看作是獲得,能把柔弱看作是剛強,這樣便很少不能成功了。毀謗和讚譽,是喜愛和厭惡的根源,也是災禍和福份的契機。孔子說:『吾之於人,誰毀誰譽。(我對別人,不毀謗不讚譽)』。憑聖人的德行尚且如此,何況平庸之輩,怎麼可以輕易毀謗和讚譽呢?別人有時攻擊自己,應當退讓而查找自身的問題,如果自己有可以被攻擊的行為,那麼別人的攻擊就是對的;如果自己沒有應受攻擊的行為,那麼他的話就是虛妄之言。說得對就不要怨恨他,說得不對也無害於自己,又何必報復他呢?諺語說:『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這句話確實如此啊!」

在書信中,他還教導晚輩們,不要放縱慾望,貪婪名利,只有知足才能保世持家,永全福祿。做人應孝敬仁義,用錢要節儉,施捨要周濟困急,貧賤也不要憂愁,談話議論貴在不貶低別人,處事不要驕縱放蕩,進退要合時宜,行事要考慮周全,等等。

「君、臣、富、貴皆從德而生[1]」。王昶重德修身,才德兼備,所以頗受器重,他先後擔任過太子文學、散騎侍郎、洛陽典農、州刺史等職,被加封為揚烈將軍、征南大將軍,儀同三司並進封京陵侯。死後被謚為穆侯。他的子侄們也非常爭氣,或封侯或拜將,特別是王渾,成為西晉王朝地位顯赫的重臣。王氏家族成為當地「五世盛德」的名門望族。

[1]選自李洪志大師《富而有德》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