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學法想到的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4年6月7日】這些日子因為改字,我把以前的大法書都找出來了,今天剛改完《法輪大法義解》,學了兩遍,收穫很大。當看到師父說長春地區同修的背書熱、「我們有能力的、年富力強的,除了年歲大的、記憶力不好的,都要把這書背一背」「可是有許多地區,很多學員都背得非常熟。人家學習的時候根本都不用書,都背著念」時,對我震動很大。我們經過這場魔難才真正認識到學法的重要,才去背書,其實師父早就要求我們背書了!真痛悔當初沒聽師父的話,如果我們中國大陸的同修當初都聽師父的話,師父怎麼說的我們怎麼做,都把大法書背下來,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還至於在迫害到來的時候不知所措嗎?還至於在被抓、被打、被上酷刑時想不起師父和大法,只知道「媽呀,媽呀」的受罪嗎?一部份學員也不至於或多或少的走彎路了。可是我們無法再使時光倒流,重新來一遍,好在一切還沒有結束,慈悲的師父還在等待著,我們還有背書的機會,那麼,海內外的同修們,不要再靠了,抓緊時間吧。

關於背書,明慧刊登了許多同修的寶貴經驗,我也簡單介紹一點,我為了加深印象,每背完一段就把這段默寫下來,把整本《轉法輪》默寫完一遍後,再通背第二遍時就快很多了,有時間的同修不妨試試。我這裏主要說一下關於老年同修的背書問題。我覺得我們老年同修不要被常人的觀念障礙住,師父說「得法即是神」嘛,當然由於文化水平低,老年同修對法的理解能力可能與年輕人有差異,但我們也有優勢,我們比年輕人有時間,只要橫下一條心,下一番工夫,我們老年同修也是可以背書的。

舉個例子,我母親學大法前不識字,是大法的神奇使她能通讀大法,只是讀的慢,特別是心性不好的時候,有的字明明以前念過、認識的,就是想不起來。像這種情況要讓她整段整段的背下來很困難,所以她就一句一句的背,背過這句再背下一句,第一講還沒有背完自己就感覺很不一樣了,像是大法在腦子裏充實著(其實背過書的同修都有這種感覺)。當然貴在堅持,不要嫌慢,嚴格要求自己,抓緊一切時間,等背下第一遍再背第二遍時就容易的多了,以後會越背越快。

我覺得我們經過這麼長時間的修煉,特別是經歷著這場迫害,我們對師父和大法的認識應該有很深的理解了,作為大法弟子連大法都記不住,實在不應該,最起碼我們都應該把《轉法輪》背下來,對我們個人修煉提高和跟上師父正法進程是有很大幫助的。

以前我煉功非常懶,背書之後不知不覺就嚴格要求自己起床煉功。在這場迫害中,我的父母也是幾進幾出,再加上自身的不足,周圍的環境搞的很緊張,連鄰居都會成為邪惡的眼線,特別是我父親被非法勞教以後,母親的怕心起的很厲害,有許多次她半夜起來打坐,都會聽到有腳步聲走到我家門口就停住了,第二天早晨會看到門口有一堆煙把兒或鞋底帶的泥土。有近兩年的時間沒敢出去做一次真象,偶爾出門辦事跟人家講的時候,還得東張西望,先看看周圍有沒有可疑的人,然後再壓低聲音或乾脆趴在對方的耳朵上說。後來父親回來了,在同修們的幫助下,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加強了學法,同時也重視發正念,現在母親發真象小冊子都會面對面的給,也和同修一起騎著自行車走很遠的路走村串戶講真象,沿途掛條幅、貼不乾膠、寫標語。雖然不如其他同修做的多做的好,怕心也還有,但與過去前怕狼後怕虎、拘拘束束的狀態相比,已經有很大的差別了。

所以我在這裏向我們老年同修提一個倡議,師父千辛萬苦的才找到我們,我們千辛萬苦的才走進大法,不要因為舊勢力非常差的安排,影響了我們精進的步伐,師父說「從古到今 只為這一回」(《梅 元曲》)「如能橫下一條心,甚麼困難也擋不住,我說那就沒問題。」(《轉法輪》)

另外我還有這樣一個建議,我知道有好多同修早就已經在這樣做了,就是我們要把在家庭中或在社會上單純做體力勞動的時間利用起來。通常在走路或幹活時腦子閒下來甚麼也不想的時候非常少,多數都是被常人的雜念所佔據,那麼這個時候最好在心裏反覆背誦我們能記住的師父講法,哪怕只有幾句(當然會背的越多越好),或者默念發正念口訣,特別是在中國大陸的農村,人們是看著日頭勞作的,農忙時只要天一亮就得下地幹活,太陽落山了才回家,還得做家務、餵牲畜,的確很忙,這樣的話要把白天的時間利用好,可把當天要背的法抄在一張小紙片上揣在兜裏,幹活休息時拿出來看上一兩眼就能背很長時間。當然即使這樣做了,有很多烏七八糟的思想念頭或想入非非還是會不自覺的反映出來,那沒關係,一旦意識到了,立刻發正念解體它,堅持這樣做下去的話,我們的思想會越來越純淨,每一思每一念都在同化大法。只要心在法上,師父會時刻看護、提醒弟子精進,我想我們每一位同修都應該有這樣的感受:師父就在我們身邊。

希望我們所有的同修都能做到精進實修,做好三件事,不要辜負了師父的慈悲苦度和眾生的殷切期望。最後,讓我們以師父《洪吟二》中的詩共勉:

精進正悟

學法不怠變在其中
堅信不動果正蓮成

個人體悟,不妥之處敬請慈悲指正。

[修煉人之間的理性交流,通常只是個人當時修煉狀態中的認識,善意交流,共同提高]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