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心理學基礎實驗簡介:遙感他人注視和實驗者效應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3年7月15日】各位讀者大概都有過類似感受:自己正在走路,坐著,或幹甚麼事情時,突然感到有人在看自己;於是轉身一瞧,發現果然有人注視。這種經驗是最普遍的一種超感知覺。經調查,68%至94%的人曾有此經驗。為了判斷這種知覺是否確實存在,心靈心理學家設計了很多實驗並進行了實驗數據統計分析。

類似他心通功能的實驗,注視實驗也需要兩名被試,一名進行注視,另一名感受接收。二者隔離開來,但是注視者能夠看到感受者。早期的實驗由注視者坐在感受者身後(Coover, 1913),後來有人使用單向玻璃或閉路電視系統(Braud, Shafer, & Andrews, 1993a, 1993b; Williams, 1983)。此類實驗一般分成兩種隨機形式:一種為「注視」類,另一種為「非注視」類。在「注視」實驗中,注視者將注意力指向感受者;在「非注視」實驗中, 注視者將注意力從感受者身上移開。在每30秒一次的實驗中或實驗後,感受者說出自己是否被注視,實驗者對其猜測進行嚴格記錄。後來有些實驗乾脆記錄感受者的腦電波。大量實驗證明此類超感知覺確實存在(Braud ect.,1993)。

有趣的是,一些實驗結果受到了實驗者效應的影響。實驗者效應在心靈心理學實驗中多有表現,即在排除作弊的可能性和實驗設計的影響後,相信超感知覺的實驗者往往能得出人類具備特異功能的實驗數據;而對超感知覺持懷疑態度的實驗者卻常得出相反的結果。這類現象非但沒有推翻超感知覺存在的結論,反而進一步證明了其客觀存在。因為既然實驗結果不是由實驗者或被試作弊導致的,也不是實驗設計的缺陷和其它隨機因素引起的,只可能是實驗者的思維對被試產生了影響,被試心電感應到實驗者的思維後,作出了不同反應,從而導致了實驗結果的不同(Palmer, 1986)。例如,相信超感知覺的實驗者可能更善於激發被試潛在的超感功能,從而使被試表現出較強的特異功能;不相信超感功能的實驗者則對被試潛能的發揮有抑制作用。或者,實驗者在實驗中運用了心理能量,導致了實驗結果朝自己預想的方向發展。

1997年,裏查德.魏斯曼博士(Richard Wiseman)和瑪麗林.史利茲博士 (Marilyn Schlitz),聯合在英國Hertfordshire大學進行了注視遙感實驗。前者是個超感功能的懷疑者,試圖重複各類心靈心理學實驗以檢驗結果的真實性;後者則作過大量實驗證實超感功能的存在,是位超感知覺的確信者。

在實驗中,裏查德與瑪麗林分別作為主試並兼對被試進行注視。二人使用同樣的實驗設備,從同一被試群中抽取樣本,進行完全相同的實驗程序。實驗唯一的不同便是實驗者的不同。一組實驗由裏查德主持,另一組由瑪麗林主持。實驗中他們依據隨機抽取的實驗順序(注視或不注視),每30秒對各自的被試集中注意力進行注視,或轉移注意力,不注視被試。整個實驗過程被嚴格監控和記錄。裏查德與瑪麗林所在之處與被試相隔5間房間,距被試20米,他們通過閉路電視系統觀察被試的反應。一共有32名被試(Hertfordshire大學的10名男生和22名女生,平均年齡25.72)參加實驗。被試在實驗中的反應和腦電波被詳細記錄。

實驗數據用Wilcoxon Singned Rank Test加以統計檢驗,比較被試在16個「注視」類實驗中的腦電波和16個「非注視」類實驗中的腦電波。統計結果顯示裏查德主持的實驗沒能證實遙感他人注視功能的存在;而瑪麗林主持的實驗證明此功能顯然存在(Wiseman & Schlitz,1997)。這一結果不但說明人可能具有遙感功能,而且再次印證了實驗者效應,並引起了心理心理學家們對超感知覺探尋的更大興趣。

中國有句祝福的話,「心想事成」。聯繫起現代前沿科學的研究,尤其是有關人類意識的實驗研究,我們發現人心竟然真能促成事實。引伸開講,如果每個人都能常懷善念,期望他人和社會向美好的方向發展,這個世界豈非會變得日益美妙!

參考文獻

Braud, Shafer, & Andrews (1993a). Reactions to an unseen gaze (remote attention): A review, with new data on autonomic staring decection. Journal of Parapsychology, 57, 373-390.

Braud, Shafer, & Andrews (1993b). Further studies of autonomic decection of remote staring: replications, new control procedures, and personality correlates. Journal of Parapsychjology, 57, 391-409.

Coover, J. E. (1913). The feeling of being stared at.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4, 570-575.

Palmer, J. (1986). ESP research findings the process approach. In H. L. Edge, R. L. Morris, J. Palmer, & J. H. Rush (Eds.), Foundations of parapsyhchology (pp.184-222).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Rao, K. R. (2001). Basic Research in Parapsychology, Chapter 8. McFarland & Company, Inc., Publishers Jefferson, North Carolina, and London.

Williams, L. (1983). Minimal cue perception of the regard of others: The feeling of being stared at. Paper presented as the 10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Southeastern Regional Para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West Georgia College, Carrolton, GA. See Journal of Parapsychology, 47, 59-60.

Wiseman, R. & Schlitz, M. (1997). Experimenter effects and the remote dececting of staring. Journal of Parapsychology, 1997, 61, 197-207.

(轉載正見網)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