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另外空間
關於另外空間,科學界早有論述。如廣為人知的四維空間學說,蘇聯某科學家提出的十一維空間學說[1]等等。另外空間到底存不存在?這確是一個令人感興趣的問題。在眾多的相關論述中,我們看到的都是根據繁冗的數學公式推導,然後再加上一系列假設,最後得出一種另外空間的描述。但卻總讓人覺得玄而又玄,摸不著頭腦。
李洪志老師在《轉法輪》這本寶書中,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淺白的語言,並結合著現代科學為我們清晰地描述了一幅另外空間的圖象。《轉法輪》第27頁寫道:"當你進入到細胞與分子之間、分子與分子之間,你就會體驗到已經進入另外的空間了。"幸好現代量子力學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奇妙的微觀圖景。人們驚異地發現,宏觀物理世界中許多習以為常的客觀規律已不再適用於微觀世界中。如微觀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這在宏觀世界中是無法想像的。又如在某些條件下,原子世界的"居民"以"多現實態"存在--即原子和亞原子粒子可以同時存在於此處和彼處,可以同時表現出高速和低速,可以同時向上和向下運動[2]。
又如在納米尺度內,硅要比鋼鐵堅韌得多。粒子在微觀尺度中所表現的異於宏觀狀態下的特性,不正是他們在"另外空間"的特性表現嗎?這不就是另外空間的一種簡單形式嗎?在現實空間中,誰都會認為"1+1=2"是絕對的真理。但是在微觀世界中就不一定了。科學家早就發現,一個正粒子和其對應的反粒子相碰時,就會發生"湮滅"現象,兩個粒子將轉化成巨大的能量。在這樣的空間中"1+1=2"就不再成立了。
在宏觀上,人們通常認為"真空"就是"空空如也"。但是在微觀上現代科學家已經指出所謂真空實際上也充滿著許多瞬時冒出又瞬時消逝的基本粒子,由於它們出現和消失得太快,以致無法直接觀測到[3]。
其實我們只要稍微掙脫一下傳統觀念對我們的束縛,就不難理解為甚麼外星人的飛碟來去神速,可大可小,為甚麼人體特異功能現象撲朔迷離,難以理解。其實都是有另外空間的機制在起作用。也就是說,要想圓滿地解釋這些所謂特異現象,我們就必須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才能理解這些超常的現象。
也許有人對微觀粒子之間存在著另外空間理解不了。其實人類所認為的大和小本來就是相對而言的。失去了參照物,"大"和"小"本身便毫無意義。而人類常常是以自身的感官能力為參照尺度來評判宇宙的"大"和"小"的,這本來就有點妄自尊大。所以我們往往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看不到宇宙的真相。
微觀粒子之間就存在著另外的空間,那裏會不會也有人類存在呢?提出這樣的問題也許有人會覺得可笑,認為根本就是無稽之談。其實恰恰是這些人的頭腦中,大和小的概念已經完全僵化,他們認為人就是應該這麼大的,微觀世界裏怎麼會裝得下人呢?但他們想沒想過,我們完全可能就是更大一層宇宙的微觀世界中的人類!
眾所周知,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其真實景象遠不止如此。讓我們考察一下其大小比例。假若整個原子像一座大樓這麼大,那原子核只有一個櫻桃那麼大,電子就在那無比廣闊的空間(相對於電子本身來說)中運動。那裏真是另一個世界!電子圍繞原子核的運動與行星圍繞恆星運動有甚麼兩樣?而且電子竟也有類似行星自轉的"自旋"運動!在宇觀上,天文學家發現星系竟然是按照晶格規則地排列著[4]。1997年1月9日自然雜誌Nature上的一篇關於星系分布的文章指出,超級星雲是按規則晶格排列的,每個長方形的格子邊長三億六千萬光年。宇宙是多麼奇妙啊!這遠不是侷限於狹隘的單時空觀的人所能理解的。古人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們人類為甚麼就不能再向前一步,勇敢地接受宇宙的真理呢?
二.高級生命
高級生命存在於另外的時空當中,所以我們人類的肉眼看不到。但通過修煉可以看到,甚至與他們溝通。這絕不是玄而又玄的神話。無數法輪大法修煉者的親身實踐證實了這一點。有人問:"為甚麼我就看不到呢?"說白了,就是有些人已經不配再見到高級生命了。我們所說的"神"、"佛"是宇宙大法給開創的高級生命。他們是客觀真實存在的。過去的人們一直信仰著神、佛。其實佛教中流傳下來的無數佛像,基督教流傳下來的無數神像,難道都是人的憑空想像?古代人怎麼會有這麼豐富的想像力呢?
法輪大法弟子信仰神佛,我們因此而重德,我們因此而能從惡趣中超脫出來,得到真正的幸福。我們絕不是悲觀厭世,求神拜佛以得暫時之平安。我們是真正從理性上清醒地相信神佛。我們有著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我們儘量樂觀地對待修煉過程中遇到的磨難,一步一步紮紮實實地走過來,從人中走出來。我們絕不會要人間的甚麼東西,也絕不會被壞人所利用。因為我們都在學習宇宙大法,不斷同化宇宙特性"真、善、忍"。任何壞人在我們面前一站,立刻"原形畢露",但我們又能用善心對待他,感化他。我們怎能被他"利用"呢?
我們是理智的、清醒的修煉者,絕不是毫無頭腦的盲從者;我們是高尚的、純潔的修煉者,絕不是另有所圖的壞人。法輪大法是人間真正的淨土!
參考文獻:
[1] 《科學》雜誌,1998年第5期
[2] 美國《發現》月刊,1998年1月號
[3] 《科學》雜誌,1999年第4期
[4] 《自然》雜誌,1997年1月9日